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诗经·蒹葭》教案

小编:

《诗经·蒹葭》教案

课题:《诗经·蒹葭》的艺术特点赏析

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

教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复习《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六义”的概念;复习《诗经》结构特点:重章叠句、叠词;熟悉中国古代诗歌一些常用意象。

技能目标: 初步掌握诗歌欣赏、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的“意象”;能够分析出诗人运用意象所带来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 充分为我国古代悠久的诗歌传统感到骄傲、自豪;并体会古人表达感情时特有的含蓄之美、朦胧之美。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在我们深入探讨《诗经·蒹葭》的艺术特色之前,让我们再次复习一下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不知的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出示幻灯片,限点击出问题,请同学们一起回答,正确后再点击出答案,并加以总结。(本部分约用时5分钟)

问题1:《诗经》又名?反映了何时的诗歌作品?

回答1:《诗》、《诗三百》,反映了西周到春秋大约500年(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作品。

问题2:《诗经》的“六义”按音乐类型和艺术特色各是什么

回答2:《诗经》“六艺”是指“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是从音乐类型上分的,后三者是从艺术特色上分的。“赋”是铺陈直叙,“比”是打比方,“兴”是感物抒情。

问题3:《诗经》共有多少篇?“风”、“雅”、“颂”各有多少?

回答3:《诗经》共305篇,其中“风”共15国风160篇,“雅”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颂”分为“商颂”5篇、“周颂”31篇、“鲁颂”4篇,共40篇。

问题4 人们常常“风骚”并提,它们各指什么?

回答4 所谓的“风骚”是指《诗经》中的“风(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乃至文学的代称。

问题5《诗经》是中国诗歌、文学史上什么流派的源头?

回答5《诗经是指中国诗歌、文学史上“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而楚辞则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问题6《诗经·蒹葭》选自《诗经》中的哪一部分?

回答6《诗经·蒹葭》选自《诗经》中的《秦风》。

导入正课: 1、让我们再次齐声背诵一下《诗经·蒹葭》,并感受一下这首诗在各个方面的特色与美。提示一下,这首诗的特色与美是全方位的,大家既可以从《诗经》固有的艺术特色,如“赋”、“比”、“兴”,如结构形式特点上寻找,也可以从其他的艺术特点,如分析诗歌常用的系列术语,如“意象”的营造上寻找。

2、给同学5分钟按照小组进行讨论,如果讨论热烈可以适当延长3分钟,在同学讨论同时走进各个小组进行聆听、指导,要求学生不要“面面俱到”,抓住一点有所深入即可。

3、小组讨论结束,进行汇报发言。由每一小组推选一名发言人介绍本小组结论。大致来说,以下几点由于前面已经提到,应该多能回答出:

a、通过“溯洄”“溯游”的连用,侧面刻画了诗人追求的一往情深与执著、内心的焦急与忧愁。再结合最后的“宛在”,由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得到的始终却只是“可望而不可即”,就更突出了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多带来的无尽的惆怅。

b、虚实相间,富于朦胧美。“伊人”的理解可以千千万万、彼此不同,是为虚也;诗人的追求是实的,感情的惆怅凄切是实的。虚实相间给了本诗巨大的想象空间。

以下特点需要同学结合已经学过的《诗经》结构上“重章叠句”、“叠词”的特点和本诗所表达的感情,体会出这种形式上的特点在为内容、抒情服务时的作用。这种作用有“类属化阅读”价值,有举一反三之效,因篇而异,特别重要。

c、通过“重章叠句”的运用、押韵、叠词,一方面增加了句式的齐整、音律的优美,使之琅琅上口,收到一咏三叹之效;另一方面,通过三次重复“溯洄”、“溯游”、“宛在”、“所谓伊人,在水……”,以及“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都侧面刻画出了诗人等待时间之长、追求之坚持不懈,并通过这种复现增加了全诗惆怅凄迷的兴味。

最后,与本诗营造的“意象”有关,需要先介绍本诗意象,然后再介绍意象的概念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广泛运用:

d、本诗以“蒹葭”起兴,由看见河岸边芦苇的绵长细韧想到了对“伊人”的感情,使诗人如痴如醉之情与秋雾迷离之景浑然合一;结合下文的反复追寻而不得,非常成功地营造出一种萧疏清冷、彷徨凄切的意境,在中国文学史上首创了蒹葭悲凄肃杀的意象,为后人所师法。

e、描写了河水的苍茫浩淼、飘忽不定,更写出了它把诗人与“伊人”隔绝造成的痛苦与无奈,结合《诗经》其他篇目(如《周南》的《汉广》),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成功地创造了无情水阻隔有情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设天堑的意象,东汉之《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即云:“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里?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同时更是牛郎织女传说的滥觞。

f、善于营造意象。所谓意象,指客观物象经创作主体独特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固化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合,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借助客观物象表示的主观情意。西方近现代艺术极其注重意象的营造:绘画、音乐都有“印象派”、诗歌有“意象派”,中国古代文学评论也有“兴象万千”之说。

请同学们讨论所知道的中国文学中的意象并解释。最后出示幻灯片:中国古典文学中亦不乏意象,岁寒三友、四君子、杜鹃、莲花、菊花、灞桥柳、月亮、香草美人、秋天、乌啼等等。(本部分大约20分钟)

g、出示幻灯片进行总结、概括。(本部分大约5分钟)

布置作业: 1、继续熟背《诗经·蒹葭》,尤其注意几个生僻字,准备默写。

2、比较《诗经·汉广》和本诗的艺术特点有何异同。

    相关推荐

    《诗经·蒹葭》教案2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教案3 诗经二首《关雌》《蒹葭》导学案 《诗经》两首教案2《关雎》和《蒹葭》 《诗经》两首教案1《关雎》和《蒹葭》 《诗经》两首教案4《关雎》和《蒹葭》 《诗经》两首《关雎》和《蒹葭》说课稿 蒹葭教案设计 蒹葭教案一等奖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知识点梳理 《蒹葭》教案4 《蒹葭》导学案 《蒹葭》的朦胧之诗美 九年级下教参:《诗经》两首——关雎、蒹葭 美哉,《蒹葭》! 《蒹葭》教案5 诗经三首《蒹葭》《关雎》《君子于役》教学设计 《蒹葭》教学实录 《蒹葭》教学设计 《蒹葭》教学设计 《蒹葭》译文 《蒹葭》教学设计 24 《蒹葭》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古诗文翻译:《蒹葭》 《蒹葭》教学设计 《蒹葭》教学实录 《关睢》《蒹葭》《君子于役》教案 《蒹葭》的几种主题解读 九年级语文《蒹葭》教学设计 情景交融的典范──《蒹葭》简析 情景交融的典范──《蒹葭》简析 情景交融的典范──《蒹葭》简析 含蓄幽远而意蕴丰富的《蒹葭》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蒹葭》教学设计 一唱三叹 情景交融──《蒹葭》写作特点浅析 一唱三叹 情景交融──《蒹葭》写作特点浅析 《诗经》教案 令人遐想,美不胜收——我读《秦风·蒹葭》 从《蒹葭》课例谈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 从《蒹葭》课例谈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 一唱三叹 情景交融──《蒹葭》写作特点浅析 诗词六首《关雎》《蒹葭》《黄鹤楼》《钱塘湖春行》《相见欢》《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诵读欣赏《蒹葭》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诗经.氓》教案 《诗经》两首 》教案 异曲同工话惆怅──《雨巷》与《蒹葭》意境比较谈 诗经三首教案 《诗经》两首教案3 《诗经》三首 《诗经》三首 诗经《氓》导学案2 诗经三首 《诗经》两首 《诗经》第四 《诗经》三首 诗经三首 《诗经》两首 《诗经》三首 诗经三首 《诗经》三首 《诗经》两首教案设计 《诗经》名句 《诗经》两首 《诗经》三首 《诗经》三首 《诗经》两首 《诗经》名句 八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两首教案 诗经两首教案设计 诗经两首阅读答案 《诗经》的内容 《诗经》的作者 24《诗经》两首 《诗经》的内容 《诗经》的作者 《诗经卫风氓》 诗经两首阅读答案 高二语文《诗经三首》教案 《诗经》两首(粤教版) 《诗经》的编纂者 《诗经》两首(粤教版)教学教案 《诗经》两首(粤教版).. 说说诗经《关雎》 《诗经》的编纂者 诗经三首同步 《诗经》三首中《氓》 《诗经三首》的高二语文教案 《〈诗经〉两首》题解 诗经三首图片 《〈诗经〉两首》素质教育新学案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教学杂谈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教学杂谈 《诗经·采薇》创新教学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