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人教版必修)

小编:

电子课文醉翁亭记②

欧阳修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自号“醉翁”,寄情山水,与民同乐,还写出了这篇传诵千古的文章。阅读时要注意体会文中描写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的寄托。

环滁①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②。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③,有亭翼然临于泉上④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⑤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⑥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①。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②,云归而岩穴暝③,晦明变化⑤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⑤,佳木秀而繁阴①,风霜高洁②,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③歌于途,行者休于树④,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⑤,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⑥,杂然而前陈⑦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⑧,射⑨者中,弈⑩者胜,觥筹交错(11),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12)白发,颓然乎其间(13)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14),鸣声上下(15),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16)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①,太守也。太守谓②谁?庐陵③欧阳修也。

研讨与练习

一朗读并背诵全文。(注意文中连用的21个“也”字,它具有表示判断和舒缓语气的作用,要读出它的味道来。)

二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请仔细找一找,画出有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三下面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改写《醉翁亭记》而成的一首词,名为“瑞鹤仙”。你喜欢《醉翁亭记》还是这首词?写一段文字,简要说出自己的想法。

环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翁之乐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游也,山肴野蔌,酒洌泉香,沸觥筹也。太守醉也,喧哗众宾欢也。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点解析

师:第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生:这一段主要写的是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的缘由。

师:这一段里的名句是什么?把这句话改写成现代汉语。

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的意思是: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

师:“山行六七里”中的“山”做何解释?

生:山,本来是名词,在这里做状语,是“顺着山路”“沿着山路”或“在山路上”的意思。

生:“名之者谁?”句中的“名”是不是也有词性变化呢?

师:对。名,本来是名词,在这里做动词用,是“命名”的意思。

师:这一段可以分成两层,怎么划分呢?各层的层意是什么呢?

生:第一层到“醉翁亭也”,后面是第二层。第一层写醉翁亭的环境。第二层写醉翁亭命名的缘由,微露主旨,为全文张本。

师:第二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生:这一段主要写的是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师:第三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生:这一段主要写的是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

师:“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句中的“渔”和“鱼”有什么不同?

生:渔:捕鱼,钓鱼的意思,是动词。鱼,是名词。

师:这一段的核心是什么?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的作用是什么?

生:全段的核心是“太守醉”。前面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都是陪衬。

师:“非丝非竹”句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生:借代。以丝竹代指音乐。

师:第四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生:归结全文主旨:与民同乐。

师:段中哪三个字道出全篇的主旨?

生:“乐其乐”三个字道出全篇的主旨。

师:贯穿全篇的主线是什么?

生:“乐”。

师:文中“醉”与“乐”是什么关系?

生:“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生:的中心是什么?

师:这篇文章极其生动的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心情。

醉翁亭记课文品析

3.文言知识

(1)“而”连词,其本身并无实在意义,但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按其所表达的结构、逻辑关系,它的作用有:

①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并且”,也可不译。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②表递进关系,译为“而且”。

如:“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

③表承接关系,译为“接着”,也可不译。

如:“有卖油翁释担而立。”(《卖油翁》)

④表转折关系,译为“但是”“却”。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⑤表修饰关系,译为“地”或不译。

如:“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

⑥表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设”。

如:“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捕蛇者说》)

(2)“也”语气助词,可以表达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各种语气,但它的基本用法是在表上述各种语气的同时,对某种事物或情况表示肯定和确认。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呢、吧、吗”等。

①表判断语气,相当于动词“是”。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②表陈述语气,可译作“了”。

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③表疑问语气,可译作“呢”“吗”。

如:“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④表感叹语气,可译作“啊”。

如:“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⑤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无实在意义。

如:“是马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马说》)

4.文章主旨

《醉翁亭记》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感人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被贬后悠然自得的旷达情怀。

5.写作借鉴

是一篇山水游记,写景层次分明,并且写景和抒情自然结合,这是写作上值得借鉴之一。

文章先写亭的远景,因为亭之所在是琅琊山,就从这里落笔,用“蔚然深秀”表现它的外观,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它的本姿,使人产生赏心悦目之感。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释亭名由来直抒作者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抒情基调。以下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一,写亭子四周的自然景色,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第二,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据此可见,写景层次分明,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

语言简练,意蕴丰富,这是写作上值得借鉴之二。

全文不过四百多字,却写出了复杂多变的景物和情境。如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及四时景物变化,言简意赅,片语传神。语句凝练,语句精警含蓄,是写作成功的一个方面。像“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而石出”等句子,多为后人沿用。苏轼的《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句子,就是翻新欧阳修的句子而成为名句的。欧阳修论文,主张“言简而意深”(《论尹师鲁墓志铭》),他特别推崇他的老友梅尧臣论诗的一句话:“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见《六一诗话》)。而这篇游记,可以说是完美地体现了他的创作观点。

6.课文鉴赏

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全文采用叙事说明的笔调,用了21个“也”字,每一个“也”不仅帮助煞尾,还成了文意转折的标志。这样文随意转,层层道出,组成一篇锦绣文章。再如,除第一段,每段一开头都有领起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语词虚实相间,句法骈散结合。巧用虚词,善于对句,语言流畅优美,从容婉转而音律整齐,形式美和意义美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形成纡徐曲折的散文风格。作者在文中除了运用了21个“也”字,还用了25个“而”字,把诗一般的句子散文化。最为典型的就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两句,去掉“而”字,就变成了诗句;加上“而”字,就变成了文句。“而”字的使用,加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大量运用骈偶句,加强了韵律美。像“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这样的句子,完全是骈文的写法。作者控驭自如,出语自然,浑然天成,毫无雕琢的痕迹,给文章增添了华丽之美。这样整散结合,使文章既有诗的意味,又有散文的美感。

7.疑难剖析

(1)描写的内容很丰富,描写的方式和作用怎样?

描写很有层次。写醉翁亭的环境采用由面到点、自远而近的顺序,把读者一步步引入佳境;写山间富于变化的景色,采用从早到晚、从春到冬的顺序,让读者体会“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妙处;写游人、太守游山玩水,采用从外到内的顺序,让读者从头到尾领略到一幅欢乐升平的景象。这样不仅景物描写清晰,而且有利于一步步突出主题。全文一个“乐”字贯穿,因景美而乐,因乐而更觉景美,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2)“乐”字如何贯穿全文?

文章开始写“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一个“乐”字,接着便借“山水之乐”道出全文的主线。下文承“山水之乐”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如入佳境。接下来便描绘出一幅太守与民共享山水之乐的风俗画,至全文结穴处,用“醉能同其乐”画龙点睛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8.课文结构

醉翁亭记课文导读

(一)字词解析

1.注音

林壑hè晦明huì伛偻yǔlǚ山肴yáo野蔌sù

觥筹gōngchóu林霏fēi暝míng洌liè弈yì阴翳yì

2.辨音

3.辨形

4.难句试译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山势回环,山路曲折,看见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啊。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译文: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雾气散了,暮云四合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3)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文: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文:游人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二)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水(今江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代表作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三)重点难点点拨

《醉翁亭记》中的“借景抒情”。文章先写亭的远景,因为亭之所在是琅琊山,就从这里落笔,用“蔚然深秀”表现它的外观,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它的丰姿,使人产生赏心悦目之感。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释亭名由来直抒作者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抒情的基调。以下从两个方面展开:一写亭子四周的自然景色,以“乐亦无穷”表现出作者纵情山水之意;二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由此可见,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

(四)结构思路

第一部分(1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得名由来。

第二部分(2段):写琅琊山间的朝暮、四季之景。

第三部分(3段):写滁人游、宾客欢、太守醉酒的生动场面。

第四部分(4段):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抒发作者的情怀。

(五)写作特色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结构严谨,条理清楚。

3.骈散结合,相映成趣。

(六)课后习题提示

一、在朗读和背诵中,注意这篇游记的句子多用“也”字煞尾的特点,从而更好地把握语气和文意。

二、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三、通过比较,对散文与词的不同风格特点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并形成一点理性认识。黄庭坚的《瑞鹤仙》浓缩了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主要内容,基本用原句连缀成篇,显示出极高的提炼再创功力,形式上也完全变成了“长短句”。但由于近乎是文字游戏,又不出新意,所以读起来未免索然寡味。黄庭坚出于对《醉翁亭记》的酷爱,才有此改编。(鼓励有不同的看法,但要言之成理。)

二三醉翁亭记教案示例

教学目的

一、理解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二、了解写景、抒情的特色,并复习、巩固骈散结合句法的知识。

教学设想

一、安排二课时。

二、充分利用课内时间,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教师解疑释难,减少讲解和分析。

三、加强诵读,力求当堂能够背诵。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欧阳修的主要经历及其多方面的成就。

二、全文思路

三、诵读中体会语气。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结合检查预习,介绍作者,揭示课题。

提问:指名讲述欧阳修的情况(最低限度要讲出“阅读提示”中作者介绍的内容,如能增加在课外所得材料,应予以鼓励、表扬)。

讲述(根据可接受性原则决定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醉翁亭记》的作者是欧阳修。在政治方面。他以敢言闻名。范仲淹被贬谪,他仗义执言,被贬离朝廷,在地方上做小官(夷陵令、乾德令),后来再度回到朝廷,再度被贬谪多年。一生屡贬屡起,最高官职曾任“参知政事”。在文学方面,他苦学有所成就。苏舜钦、尹洙等在宋初倡导古文运动,虽有先导作用,但效果还不显著,他则领导和完成了诗文革新运动,转变一代文风,并为宋代散文奠定基础。创作上,散文、骈文、诗、词,各体具佳,都有名作传世。在学术方面,他也卓有成就。著有《集古录》一千卷,是有名的考古著作。与宋祁同修《新唐书》,独力撰成《五代史》。此外,还有《归田录》等笔记多种。他贬任滁州知州时,自号醉翁,晚年,又要号六一居士。六一的意思是:“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谓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二、教读课文

1.诵读:以手势帮助表达,注意“也”字语气,使学生在“听”时受启发、感染,进行范读。然后学生参看注解,进行默读。指点,注意壑(hu^)、潺(ch2n)读音;云归的“归”(聚拢),丝竹(指音乐)的解释。并说明,太守是古称,宋代无此官职,正式名称是“知某州”,简称“知州”。指点后指名朗读。

2.层次的理解(按课文分段逐层理解,不释词语):

提问各段内容,学生简答,帮助概括。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地点、作亭者和命名原由;解释“醉翁”及“醉”的意义时转入写山水之爱,点出“乐”字贯串全文。

第二段:用“若夫”引出亭外景物,写朝暮、四时景物变化,仍点到“乐”字。

第三段:用“至于”转入人事,写山中游人之多,亭中宴饮之乐,写游人往来不绝,毫无拘束,暗含太守与民同乐之意。“太守醉”与第一段“饮少辄醉”呼应。

第四段:用“已而”接上文,写了醉归之乐,从归时之景引出禽鸟之乐,转入太守之乐作结,仍暗含太守与民同乐之意。最后点明作记人姓名。

小结:(1)从亭的环境写起到最后点明姓名(这也是作“记”体文的习惯,有时还交代说“××记”),层次清楚。(2)“乐”字贯串全篇,逐步深入。(3)照应周密:开头写太守,末了点明姓名;第一段写“年又最高”,第三段写“苍颜白发”;第二段写“暮而归”,第四段写“夕阳在山”。这种上下文的互相照应,正是结构谨严的体现。

3.问题的探究(提问,启发,引导质疑,归纳):

欧阳修生于哪一年?作《醉翁亭记》时几岁?——生于1007年,作《醉翁亭记》是1046年(参看“阅读提示”),据《年谱》说:“庆历六年丙戌,公年四十,自号醉翁。”(庆历六年即公元1046年)他的《题滁州醉翁亭记》诗也说:“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赠人诗中又说“我时四十犹强力,自号醉翁聊戏客”。据此可知他自号醉翁的时候其实正在中年。文中还说“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年又最高”也不是事实。自号用“翁”既是夸张,也反映出贬谪的心情。全文用多少个“也”字煞句呢?“也”字是什么词性?有什么作用?——全文共有21个“也”字,是助词,大致有三种作用:(1)表示陈述语气(描述景物);(2)表示肯定语气(介绍人名);(3)表示感叹语气(抒发感情)。学生回忆本堂课开始时教师范读的语气,默读,举出表示三种语气的句子,只要举例正确,不必21个“也”字都说到。结合练习四,指出写景的句子是陈述句。

三、布置作业(结合本堂课的总结)

在这堂课里,了解了欧阳修的生平,的层次,并探究两个问题,初步读懂课文,接下来要探究的主旨等问题,课后要熟读、背诵,以便探究。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的主旨,关键性的句子。

二、写景的作用。

三、巩固对“骈句”的理解。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新课

提出探究的内容之一:

1.的主旨是什么?(启发: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为什么要写?)

2.的写景有什么作用?(启发:有哪些写景的句子?怎样写景?)

思考,发言,引导,归纳。

关于主旨:欧阳修再次被借故贬谪,在滁州任地方行政长官时写作。“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这句子写作者的心情,寄爱山水之乐于酒。饮酒只是一种表现的形式(“饮少辄醉”),求得醉不是真意,真意是爱山水。而山水之乐,又在于乐其能与民同乐,这就是的主旨。写,正是为了表现这种要与民同乐的心情。从这种心情中,正可窥见欧阳修的理想,在遭受贬谪中仍有积极的态度,是应当肯定的。

关于写景(再利用练习四进行思考,前堂课只辨为陈述句):的写景是多样的。写景的方式(此题较易回答,不必多花时间)——(1)自远而近,“望之蔚然……醉翁亭也”。(2)从早到晚,“若夫……朝暮也”。(3)自春至冬,“野芳……四射也”。(4)由外而内,“至于……醉也”。(5)夕照全景,“已而……禽鸟乐也”。写景的作用(此题可让学生分散议论,再集中讨论,归纳时,掌握住主要内容)——主要在于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作者把客观的美景与主观的心情结合起来写。其次,写美景足供游赏,也带有寄情山水来排遣郁闷的意味。从作者的经历、遭遇来看,作为封建士大夫阶层中的人有这样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

提出探究的内容之二:

1.有哪些骈句?(启发:怎样的句子才算骈句?骈句与对偶句有什么差异?)

2.是不是做到骈散结合?(启发:“骈散结合”应具备怎样的条件?中的骈句约占多少比例?)

复习旧课已掌握的知识,用于对新课的理解,在课文中用铅笔标出骈句,发言,归纳。

关于骈句:第二段四对骈句。“日出……云归……”;“野芳……佳木……”;“风霜……水落……”(“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朝……暮……”。第三段四对骈句。“负者……行者……”;“前……后……”;“临溪……酿泉……”;“射……奕……”。骈句短的6个字,长的18个字,与散勾结合,节奏富于变化,使叙事、写景、抒情熔为一体,构成了美的“画面”。

提出探究的内容之三:

是文学家欧阳修写醉翁欧阳修,实际还是自己写自己,如果换另一种方法,作为旁观者介绍,有什么不同点?(启发:参看练习四第3题。)

学生自由发表看法,不必指名,引导,明确理解。

描写的效果:充分表现醉翁亭环境的美好,在描写中抒发了作者对琅琊山和醉翁亭的喜爱之情。如果只是作为旁观者在概括地介绍,那是“纯客观”地反映情况,不能达到描写中带有感情的效果。

二、巩固新课

1.整理笔记:读课文,思考,把主旨、写景作用、骈散结合写出简要笔记。

2.交流收获:把笔记内容向全班讲述。(在锻炼“记”的基础上锻炼“述”的能力,初步试作,要求不宜过高。)提供思路的启发:(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子对理解、讲清主旨有关。(2)写景有不同的角度、距离、时间的变化,对表达心情有一定的作用。(3)骈散结构,可联系《岳阳楼记》。

三、课堂练习

1.在横线上依照注音写出原课文的汉字。

(1)林_________(hu^)尤美

(2)水声_________(ch2nch2n)

(3)有亭_________(y@)然

(4)饮少_________(zh6)醉

(5)_________(y(l$u)

(6)山_________(y2o)野_________(s))

(7)_________(g#ngch$u)交错

(8)_________(tu0)然

(9)树林阴_________(y@)

(10)_________(l*l0ng)

(11)泉香而酒_________(li8)

(12)云归而岩穴_________(m0ng)

答案可参看课文,略。

    相关推荐

    醉翁亭记(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醉翁亭记(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醉翁亭记(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醉翁亭记》说课(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醉翁亭记(语文版选修)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修辞手法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7 醉翁亭记8 醉翁亭记9 《醉翁亭记》教案 《醉翁亭记》教案 28、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1 醉翁亭记11 28.醉翁亭记 醉翁亭新记 28醉翁亭记 28、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3 醉翁亭记4 周先慎:欧阳修《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教案 醉翁亭记教案 《醉翁亭记》译文 28醉翁亭记 28醉翁亭记 醉翁亭新记 醉翁亭记2 醉翁亭记10 琅琊山|醉翁亭记|欧阳修 《醉翁亭记》教学案 《醉翁亭记》教案(语文版八年级选修) 《醉翁亭记》赏析 《醉翁亭记》赏析 《醉翁亭记》分析 《醉翁亭记》一问 《醉翁亭记》赏析 《醉翁亭记》学案 第五册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考析 巧改《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分析 《醉翁亭记》考实 《岳阳楼记》《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复习课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 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 教案示例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 醉翁亭记[活动课] 《醉翁亭记》 说课稿 28 醉翁亭记教案 《醉翁亭记》教案60 醉翁亭记[活动课] 人教版八年级文言文《醉翁亭记》 读《醉翁亭记》,品伟大人格 醉翁亭记说课稿 醉翁亭记说课稿 《醉翁亭记》说课稿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例评析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建议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醉翁亭记》课文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