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扩展

流亡者

小编:

文学与流亡结下了不解之缘。

文学家与流亡者也结下了不解之缘。

丹麦杰出的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的巨著《19世纪文学主流》开篇便是“流亡文学”。他对在卢梭启发下产生的法国流亡文学及其代表作家,如夏多布里安、勒奈、史南古、诺底叶、斯塔尔夫人等都给予高度的评价。勃兰兑斯这样写道:“我们仿佛看到流亡文学的作家和作品出现在一道颤动的亮光之中。这些人站立在新世纪的曙光中;19世纪的晨曦照在他们身上,慢慢驱散笼罩着他们的奥西安式的雾气和维特式的忧郁。我们感到他们经历了一个恐怖的流血的夜,他们脸色苍白而严肃。但他们的悲痛带有诗意,他们的忧郁引人同情;他们不能继续前一天的工作,而不得不怀着疑虑看待那一天打下的基础,而且得把一夜的浩劫留一下的碎片收拢起来。为此他们想到屈辱,他们的感情的迸发表露了这种情绪,在这里面人们可以感受到激发人心的力量。”

从天性上讲,勃兰兑斯首先是一位诗人,其次才是一位批评家。否则,他就不可能超越“进步/反动”的辩证思维模式,直接进入文学的内核──文学之所以产生,源于人类灵魂深处有一种对现实的强烈的不满足感。与芸芸众生相比,文学家的这种不满足感体现得如暴风骤雨般强烈。与现世维系的纽带往往承受不了这样巨大的强力,终于断裂了。最后,文学家含泪告别他们熟悉的世界,踏上了漫漫流亡路。

“流亡文学是一种表现出深刻不安的文学。”勃兰兑斯的这一结论意味深长,他个人的隐痛亦浓缩其中。丹麦的教会与政府十分讨厌这名“不信神的犹太人”,他们撤销了他在哥本哈根大学的教席,并采用其他卑鄙的手段继续对他进行迫害。1877年,勃兰兑斯不得不移居柏林,开始了6年漫长的流亡生活。结果,敌人弄巧成拙,将自身置于更加不安的境况中,勃兰兑斯的影响力比他在国内时更大了。

19世纪中期,欧洲的两个主要国家都分别流放了他们最伟大的作家:英国流放了拜伦,德国流放了海涅,法国流放了雨果。但流放并没有使他们任何一个人失掉他的任何文艺影响。作为“祖国的异邦人”,他们用自己的流亡为“祖国”构建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相关推荐

    萧 红:《寄东北流亡者》 萧 红:《寄东北流亡者》 人有亡鈇者(一) 人有亡鈇者(一) 流浪或者在路上 西游记的作者及源流 印度影片《流浪者》观后 值得同情的遭遇──印度影片《流浪者》观后 知识:作者及鲁滨孙漂流记简介反思 唇亡齿寒 值得同情的遭遇──印度影片《流浪者》观后 人琴俱亡 人琴俱亡 亡羊补牢 教案 亡羊补牢.doc “亡羊补牢”续写 罗布泊的死亡 亡羊补牢 教案 陈叔宝亡国 “亡羊补牢”续写 《亡人逸事》教案 《人琴俱亡》教案2 《亡人逸事》教案6 《亡人逸事》教案15 《人琴俱亡》教学案 救命的“死亡之药” 救命的“死亡之药” 神秘的死亡之湖 《人琴俱亡》教案8 《人琴俱亡》教案11 《亡人逸事》教案5 《亡人逸事》教案9 《亡人逸事》教案10 《人琴俱亡》教案 《人琴俱亡》简案 《亡人逸事》教案 暖流 《亡羊补牢》课文 亡羊补牢-教案 《人琴俱亡》教案3 《人琴俱亡》学案2 《亡人逸事》教案1 暖流 流浪儿 流水线 《口技》作者编者简介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人琴俱亡》教学设计 《人琴俱亡》导学案6 《亡羊补牢》教学片断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亡羊补牢》说课设计 《人琴俱亡》重点理解 桃花扇底系兴亡 《人琴俱亡》教案1 《人琴俱亡》学案5 《人琴俱亡》教案10 《亡人逸事》教案7 《亡人逸事》说课稿 《亡人逸事》导学案 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亡羊补牢教案设计 《人琴俱亡》导学案4 《人琴俱亡》简案2 《人琴俱亡》教案7 《人琴俱亡》教案14 《亡人逸事》教案2 《亡人逸事》教案4 《亡人逸事》教案11 《亡人逸事》教后感 《亡人逸事》学案3 《人琴俱亡》教案17 《寻隐者不遇》作者简介 《寻隐者不遇》作者简介 2《暖流》 2《暖流》 《亡羊补牢》同步练习题 《人琴俱亡》教学设计15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1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3 教学流程 破浪者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人琴俱亡》说课稿2 亡人逸事·教学反思 亡人逸事·自读导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