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选修课教学中的问题与案例

小编: :admin

主持人:各位老师大家好,欢迎继续收看高中语文新课程远程研修第四专题节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选修课程的设计与教学部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我们在选修课的开设和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选修课的特点。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在新课程实验中的做法和体会。

高中语文新课程选修课的建设对广大高中语文老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许多老师都反映最突出的是学养的问题,原先的知识储备不足,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怎么办?

有的学校试上高中语文选修课,采用的方式和大学中文系的选修课差不多的路子。有的老师不管选修课还是必修课,所用的教学方法完全一个样。我们该如何来认识高中语文选修课和大学中文系选修课的差别?如何把握选修课和必修课在教学上的差别?下面我们来观摩几节课的教学录像片段。

课例片段:

为了更深入地领会这个故事,我们需要对里面的字词做一些研究。我们先来看开首的两个“而”。对于廉颇说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两个“而”加上点儿,同学们请体会一下,“而”这个虚词,它有表示各种关系的功能,在这里,这两个“而”分别表示什么关系?XXX来说一下。

(生)我认为第一个“而”是表示并列,第二个“而”是表示转折

你认为第一个“而”表示并列,第二个“而”表示转折。好的,有不同的看法吗?XXX

(生)我觉得第一个“而”也是表示转折关系。

为什么?

(生)因为它就在这句话中,他所要表现的是廉颇征战沙场功劳很大,但是蔺相如他的功劳就很小,对蔺相如有贬低的意思。所以根据语境我觉得应该是转折关系。

它翻译成转折关系更能表现出当时廉颇对蔺相如的一种轻视。请坐。其实我们能够通过比较的方式得到词语一些积累,但是我们最终要理解的是文意,要理解文意必须要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工作要去做翻译。我们选择几句话,重要的语句来翻译一下。第一句“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这里出现了一个“所以”我们以前也曾经学过,是在哪篇文章里边?《出师表》里边“汉之所以兴隆”,表示什么的?

(生)表原因

可见这句话他是表原因的一个“什么什么什么也”,这是表原因的一个判定句型。然后我们想请同学来翻译一下。XXX

(生)我觉得这句话应该翻译成“我离开亲人朋友来侍奉您的原因,是仰慕您高尚的品德。”

“我离开亲人朋友来侍奉你的原因,是仰慕你高尚的品德”,表示原因的判断句翻译得是正确的。什么什么的原因是什么什么。另外这个“事”翻译成“侍奉”也是准确的,注意你要写的时候,“侍奉”不要写错。但是你刚才的这样一个翻译中间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出现了哪些问题?请坐。XX

(生)她把“亲戚”翻译成了“亲人和朋友”,我感觉这是不对的,应该翻译成“亲人”。

应该翻译成“亲人”。为什么?

(生)因为他这是“亲戚”,我只是这种感觉。

因为“亲戚”它本身就没有什么意思?没有朋友的意思,这个词我们以前应该学过,应该区分出来古义是什么,今义是什么呢?

(生)他今义应该是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

就是亲属就行了,范围比较宽泛。

(生)古义应该是更加要狭隘一点吧。

请坐。XX同学对这个词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楚。我来解释一下:所谓“亲戚”在古义中,它是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亲人,在现代汉语中间这个“亲戚”它就是指亲属,这个亲属里边就不包括父母兄弟了。我们同学对这个意思是不是已经非常清楚了?星期六你们父亲给你们送菜来,别人就问你:这个是你谁?你能不能说这是我亲戚?不对!父亲在现代汉语中都不会用亲戚,这是它的区别。这里“亲戚”翻译成亲人也就行了。注意,这句话“亲戚”这个词要落实好。刚才的翻译如果你仔细地听的话,其实那个里边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如果细心一点就会发现什么?

(生)我认为在这个里面“其”应该翻译成“我们”

为什么“其”翻译成“我们”而不是“我”

(生)因为在前文里有“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这一句,而其中的“相与”是一起的共同的意思,所以我认为应该把“其”翻译成“我们”。

“相与”是一起,既然是一起,那肯定是我们认为,对不对?非常关注细节!我们借助这句话作为例子,它告诉我们一个原则,翻译的一个原则:首先你翻译句子必须保持通顺,在通顺的基础上(我们同学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想到哪里就翻到哪里,以意译为主,这是我们的通病),我们一定要有这么一个原则,在通顺的基础上做到字字落实。

教学反思:

我先想谈的是,我所面对的高一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它是怎样一个状况呢?在初中的时候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但是量是比较少的,他们的积累很少。像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这个积累应该说是很不够的,这个导致阅读能力比较薄弱。有些比较浅易的文言文,大意上能够懂,但实际上再提个问题他们就很难回答了,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读懂。还有翻译也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对刚刚入学的高一学生做一次翻译的检测的话,你会发现他们在直译这一点上做得非常不够,很多都是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凭着自己的想像在进行翻译。也就是说他是以意译为主的,究其原因也是因为他掌握的实词跟虚词以及句式实在太少了。还有一个状况就是他们的兴趣并不大,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总是认为文言文字词障碍这么多,学上去太困难了,也就是说他们没有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文言文是能够学好的,而且是可以掌握得非常扎实的,他们还没有能够做到这一点。我接着再谈一谈我们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对文言文做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人文方面的,一方面是工具方面的。我是这样来理解的:人文方面也就是说要传承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和增强中国古典文化的一种底蕴、积淀,我觉得这方面是一个终极目标。但是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寻觅文言津梁。就像我们必修三一个模块里边所说的,我们需要寻觅文言津梁,那就是它的工具性;也就是我们需要寻找到一个途径、一个桥梁,能够读懂浅易的文言文,这样你才有可能从中汲取精神方面的东西。所以我觉得像这篇文章,它处在必修三这样一个教材位置,对高一同学而言,它最主要的目的应该落在工具性上面,而不是落在人文性上面。

 

    相关推荐

    高中语文必修课与选修课教学实施的若干问题 发现与创新中的问题与案例 发现与创新中的问题与案例 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模块的教学问题 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模块的教学问题 应用与拓展中的问题与案例 高中“诗歌与散文”选修课目标的问答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实施的若干问题 关于语文选修课的几个问题 关于“诗歌与散文”选修课目标的问答 高中选修课的“三多”与“三少” 关于“诗歌与散文”选修课目标的问答 关于“诗歌与散文”选修课目标的问答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远程研修第四专题 选修课的开设与教学 选修课的开设与教学(二) 集体备课中的问题与策略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材改革的历史及当前存在的问题 《学与问》教学案例设计 高中语文《史记》选修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高中语文《史记》选修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史记》选修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对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课的解读与实践 关于高中语文教科书选文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高中语文必修课选修课的思考 试析高中语文课程的必修课和选修课 革命历史文本:选文与教学的几个问题 口语交际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 积累与梳理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随机问答与三维延伸──《丑小鸭》课堂教学中的随机问答为例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变革、困惑与反思 语文中考复习:中考修辞与仿句试题例说 基础教育新课改实验中的问题与对策 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与思考 中学语文教育的任务与天才问题 组织学生积累与梳理中的问题 高中选修课《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 关于案例教学法的几个问题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课的实践 如何做好高中选修课的指导 修饰语与中心语错位例析 高等师范中文专业课程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例:《将进酒》 《学与问》教案 高中课标语文选修教材选用指导 学与问教案 关于选修课教学的讨论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的历史沿革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 加强必修课 浅化选修课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 课程政策:问题与思路 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中教学的几个问题 从《蒹葭》课例谈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 从《蒹葭》课例谈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 “问题教学”的问题设计 构建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高中语文任意选修课体系 我国大陆与台湾高中语文“文化类”选修课程的比较 构建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高中语文任意选修课体系 《名字里的学问》教学案例 《组歌(节选)》问题探究 对高中语文开设选修课程的思考 《范进中举》提问设计的“选点” 对高中语文开设选修课程的思考 《杨修之死》问题探究 谈选修课时代高中语文教师的素养 《范进中举》的教学案例与反思 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思路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迁移问题 《未选择的路》教学案例 课堂教学案例精选十则 与学生谈心应注意的问题 浅议山区初中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小说教学中的两个问题 《学与问》教案之一 《识字二·自选商场》教学案例与点评 《学与问》 选修课专题“项羽”学习研究材料 学与问 《学与问》教案之二 学与问教案设计 高中“小说与戏剧”课程目标的问答 《学与问》课文内容 由学生的问题入课 学与问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述略 《关雎》一课中两个问题的处理 《边城》与中学生的情感——《边城》选进中学课本的意义 《地震中的父与子》情景式教学案例与分析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的“度” 《字与画》课堂教学案例 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思路举隅 我选我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思路举隅 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思路举隅 开放与解构的阅读教学案例:《地震中的父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