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30、谈谈直观性问题

小编: :admin

培养注意力的唯一手段就是施加作用于思维,而直观性只有根据它刺激思维过程的程度,起着促进注意力的发展和深入的作用。物体的直观形象本身,也可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但是运用直观性的目的绝不是为了整节课地抓住学生的注意不放。在课堂上引进直观手段,倒是为了在教学的某一个阶段上使儿童摆脱形象,在思维上过渡到概括性的真理和规律性上去。在实践中常常遇到一些出乎预料的情况,就是直观教具以其某一个细节而束缚住了儿童的注意力,不仅没有帮助反而妨碍了他们去思考教师本来想引导儿童去思考的抽象真理。有一次,我带了一个水轮机的活动模型给儿童看。推动叶轮的那一股水,由于冲击飞溅而形成一片细微的水雾,经阳光一照,就映射出一道彩虹。我没有注意到彩虹,可是孩子们觉察到了。于是,他们的全副注意力都被这种有趣的、但是在当时安全是偶然的自然现象吸引住了,而没有用到我想引导他们得出的那些概括性的结论上去。这堂课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使用直观手段这件事,要求教师有很高的科学和教育学修养,懂得儿童心理学,懂得掌握知识的过程。

首先应当记住,直观性——这是年龄较小的学生的脑力劳动的一条普遍原则。唐·季·乌申斯基曾写道,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这一年龄规律性要求,应当使年龄较小的儿童的思维在大自然中得到发展,使他能够同时看到、听到、感到和思考。直观性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和发展思维的力量,它能给认识带来一种情绪色彩。由于视觉、听觉、感受和思维是同时进行的,在儿童的意识里就形成一种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情绪记忆的东西。与在儿童的记忆里留下的每一个表象和概念联系在一起的,不仅有思想,而且有情感和内心感受。如果不形成发达的、丰富的情绪记忆,就谈不上童年时期的完满的智力发展。我向小学教师们建议:你们要到思维的源泉那里去、到自然界和劳动中去教给儿童思维。要让词在进入儿童意识的时候带着鲜明的情绪色彩。直观性原则不仅应当贯穿在课堂上,而且应当贯穿在教学和教学过程的其他方面,贯穿在整个认识中。

第二,在运用直观性时,必须考虑到怎样由具体过渡到抽象,直观手段在课的哪一个阶段上将不再是需要的,那时学生已经不应当把注意力放在直观手段上。这是智育的一条很重要的原则:直观手段只是在促进思维积极化的一定阶段上才是需要的。

第三,应当逐步地由实物的直观手段向绘画的直观手段过渡,然后再向提供事物和现象的符合描述的直观手段过渡。早在一、二年级,就应当逐步地训练儿童能离开实物的直观手段,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摆脱它。有经验的教师在所有各学年(从一年级到十年级)都在运用直观性原则,但是他们在逐年地以越来越复杂的工作方法和方式来体现这一原则。即使在十年级,有经验的语文教师还是带领自己的学生到树林里去,到河岸上去,到春花怒放的花园里去,——在这里,可以说是对词的情绪色彩进行更精细的加工,加深和发展学生的情绪记忆。

向绘画的直观手段过渡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这并不是说,教师简单地把小猫的图画带到课堂上来代替活的小猫。绘画的直观手段,即便它逼真地表达了实物直观手段的形状、颜色和其他特点,但它总归是一种概括。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在运用绘画的直观手段时,应当逐步地向越来越复杂的概括过渡。特别重要的是要教会儿童理解符合式的绘画——草图、示意图等,这些手段对发展抽象思维起着很大的作用。结合这一点,我想就如何使用黑板的方法提几点希望。

教室里设有黑板,不仅是为了在上面写字,而且是为了教师在讲述、说明、演讲的过程中可以在上面画些草图、示意图和详图等。我在讲授历史、植物、动物、物理、地理、数学的时候,几乎在所有的课堂上(大约历史课80%,植物、动物和地理课的90%,物理和数学课的100%),我都要使用黑板和彩色粉笔。在我看来,不这样做,就不可能设想会有一个发展抽象思维的过程。我认为,绘画的直观性不仅是把表象和概念加以具体化的手段,而且是从表象的世界里解脱出来而进入抽象思维世界的手段。

绘画的直观性同时也是一种使学生进行自我智力教育的手段。在二、三年级,我的学生总是把算术练习本从中间起分成“两半”,左边的一半用来解答习题,而右边的一半则用来以直观的、示意的办法把应用题画成图解的样子。在动手解答习题以前,学生先“把应用题画出来”。教会学生把应用题“画”出来,其用意就在于保证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儿童开始时画一些实物(苹果、篮子、树、鸟),然后转到示意性的绘画,即用小方块、小圆圈来代表它们。我特别关心的是那些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是怎样“画”应用题的。假若不是采用了这种教学方式,这些学生是未必能学会解答应用题和思考它的条件的。如果哪一个孩子学会了“画”应用题,我就可以有把握地说,他一定能学会解应用题。也有个别学生,在几个月里还学不会用图画来表示应用题的条件。这就意味着,他们不仅不会抽象思维,而且也不会“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这就必须先教给他们形象思维,然后再逐渐地引导他们进行抽象思维。

如果你的小学班级里有一些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学生,那就请你试一试,先教会他们“画”应用题。应当引导儿童由鲜明的形象到达它们的符号式的描绘,再由描绘而到达对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的理解。

第四,要引导学生由绘画的直观性逐步过渡到词的形象的直观性。词的形象——这是由“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进行思维而走向用概念进行思维的前进的一步。有经验的小学教师们,不仅用词来创造那些不可能直接看见的东西(例如,北极地带的冰群、火山爆发等等)的形象,而且用词来创造那些在我们周围的自然界和人的劳动中可以看见的东西的形象。这些词的形象对于形成情绪记忆、丰富心理学上所说的内容言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里还有必要谈谈对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的工作。经验表明,这类学生的智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由形象思维到概念思维的过渡,究竟需要多长时间和经历怎样的步骤。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一直停留在毫无希望的境地,教师不知道该把他们怎么办,怎样才能激发他们的思维。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这些学生没有经过一番长期的“形象思维”的训练,然而教师却在催促他们快点转到抽象思维,而学生对抽象思维却是丝毫没有准备的。学习困难的学生常常不能把自己举出的实例同费了很大力气才背会的规则联系起来,这种情况就是形象思维与概念思维相脱节的后果之一,是教师操之过急的结果。

第五,直观手段应当使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上去。

让我们再说一遍,运用直观性原则是需要很高的技巧,需要了解学生的思维和心情的。

    相关推荐

    30《谈礼貌》 谈观察 《谈生命》问题探究 谈谈《鲸》的自主性学习 也谈课堂问题设计 谈谈《鲸》的自主性学习 谈谈《鲸》的自主性学习 学 “问”——浅谈问题意识、问题能力的培养 漫谈问题意识的培养 从带着问题读谈开去 《观潮》教学谈 中考开放性语文题例谈 谈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两个问题 以《背影》为例谈方法问题 单亲子女教育问题琐谈 《观潮》教学杂谈 浅谈学生自主性学习中的会读、会问 与学生谈心应注意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选题原则略谈 浅谈创造性阅读 《观舞记》教学杂谈 直觉天成铸语感——《荷花》教学谈 谈教师设问有效性的发挥——《老人与海鸥》 《观舞记》教学杂谈 谈文章的体裁本性 谈语文研究性学习 直觉天成铸语感——《荷花》教学谈 用“主问题”引领教学──兼谈《藤野先生》的主问题 谈学生个性化培养 谈谈高考作文的审题 谈口语交际课中的问题及对策 谈口语交际课中的问题及对策 以《华南虎》为例——谈谈有效的课堂提问 张志公:谈作文教学的几个问题 小学生观察写话谈 也谈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谈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效率问题 浅谈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观潮》问题探讨 30《坐井观天》 《观潮》问题探讨 浅谈自主性语文教学 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误读问题 关于高中新课标阅读问题的访谈 这是值得讨论的问题──也谈《出师表》主题 谈鲁侍萍的性格悖论 由对《荷塘月色》的问题整合谈高中语文的问题设计 浅谈小学美术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谈《七颗钻石》中的人性美 试谈选择疑问句的类型 浅谈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谈北京中考语文阅读的开放性试题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的“度” 谈谈《三国志》 浅谈《醉翁亭记》的柔性美 从汉字特性谈语体教育 《谈创造性思维》教学反思 《观舞记》问题探究 《观舞记》问题探究 谈杜牧七绝诗的艺术性 人性的生存悲剧──谈《雷雨》 理性之光——谈2003高考作文 浅谈《观沧海》的写作背景 朱慕菊谈实验区课程改革热点问题 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论文精品 让个性教育走进课堂——谈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个性教育 口语交际《谈一谈观察的景象和感受》教学设计 也谈作文命题 浅谈几个高考语文复习应注意的问题 谈阅读教学中读的重要性 因文而宜,遵循规范,便利教学 ------谈谈有关偏旁部首的一些问题 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谈 谈谈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兼谈《雷雨》的主题 谈语文价值观的培养方式 整合问题 简化目标──《穷人》教学设计浅谈 整合问题 简化目标──《穷人》教学设计浅谈 水与乳的交融──由《观潮》教学片断谈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协调整合 谈语文课程标准的综合性 《坐井观天》问题探讨 谈谈新诗教学 谈谈语文素养 《桂花雨》的直观教学 谈谈快速背诵法 谈谈作品的暗线 谈谈怎样读和背 谈文言文诵读教学的层次性 浅谈电教媒体运用的实效性 不以再嫁为非──谈谈《孔雀东南飞》时代的节操观念 谈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意见 找准问题的着落点——谈《一株紫丁香》的教学 谈谈周记的写作 《谈生命》习题精选 浅谈《囚绿记》主题 《谈生命》教学杂谈 谈谈“快速背诵”法 从《理想》谈结课方式的多彩性 浅谈学生创造性阅读的培养 放飞灵性的翅膀──《白杨》教学谈 谈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