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东篱”与“南山”——探究式诗歌赏析课堂纪实

小编: :admin

教学班级:邯郸市一中高二年级理科实验班

教学目标:赏析陶渊明的著名诗句,并以此为例,理解诗歌的意象。

教学方法:讨论式,在老师引导下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探究式,深入探讨古诗内蕴,理解意象的丰富性。

一、问题的提出

师: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诗人之一。他不与腐朽的东晋统治者同流合污,宁可穷困潦倒,也不为五斗米折腰,保持了一个正直文人的高风亮节;他弃官而不弃世,归隐田园而不归隐山野,走出了一条独善其身、洁身自好的隐士道路;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梁代钟嵘称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颇有见地地表明了陶渊明的人和诗。江西九江县陶渊明纪念馆有对联一幅:“弃彭泽微官松翠菊黄琴书而外醉三斗,开田园诗派韵真辞朴千百年来第一人。”这幅对联,不仅高度概括了其一生经历,而且将陶公的艺术成就画龙点睛地凸显而出。朱自清也说过:“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他们的诗集,版本最多,注家也不少。”由此可见,陶诗在我国诗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家学过他的诗《归园田居》、《饮酒》等等,其中印象最深、写得最好的是哪一组名句?

生:(异口同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可见“英雄所见略同”。不过请大家讨论一下,这两句好,好在哪里呢?一会儿分组发言。要求语言尽可能简练。

二、探究过程

生:这两句表达了诗人远离官场、热爱田园的志趣。

生:这两句写出了诗人隐居山野、悠然自得的神态。

生:这两句写出了诗人物我两忘、融入自然的心境。

师:那么再问一句,在这两句中,你认为最传神的是哪一个字?

生:(互相交流之后,在一次异口同声)“见”字。

师:为什么呢?据我所知,有的版本作“望”字,哪一个更好?

生:“见”比“望”自然,写出了诗人不经意中看见南山的情景,而“望”还要有意识地去看,失之有意。

生:“见”比“望”显得近,“望”有了较远的距离感。

生:“见”字可以使人想象出南山的青翠山色、花草树木,而“望”字只能让人想象出灰暗的轮廓。

生:“见”字使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而“望”字则把诗人游离于自然之外。

生:“见”字写出了诗人远离官场,以田园为乐,悠然自得的心境。

师:历史上还有一位诗人,也远离了官场,但对于朝廷始终不能忘怀,在他的诗或词里也有表现,能说出他是谁吗?

生:苏轼。他的《明月几时有》里写到:“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师:两相比较,有何差别?

生:陶渊明去得更为决绝,更为自在。

师:很好,哪位同学再补充两句?

生:更为逍遥,更为快乐。

师:这样说来,大家都认为这两句好啦?

生:(点头)

师:好,小结一下。菊花是花中四君子之一,作为风骨傲立的托寓之物,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陶公本就不愿沉浮应世,亦不肯同流合污,它的性格便与菊花相通。他不但自己种菊,以菊下酒,还在诗中写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虽只采菊、见山两个极寻常的动作,却浓郁地传出诗人的闲远自得之态,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悠然”的情趣,和“心远地自偏”的全部意境。采菊之中,偶一抬头,秀逸的南山又闯入眼帘,真是幽然而悠然。其中的这个“见”字用得极好,它精确地表达出诗人采菊之时,本非有意看山,可是抬头之际,山的形象忽然进入他眼中的情景。苏轼曾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东坡题跋》)不过,这两句诗就好得一点儿问题都没有吗?试试看,能不能挑出点儿毛病来?

生:是有点儿不对劲儿。“采菊东篱下”,怎么“悠然见南山”?方向不对呀。

生:那人家扭脖子了呗,扭头看,或者侧身看。

生:既然“扭头看”,那还叫“悠然”吗?

,123


师:发现得好!不光是咱们同学发现了,复旦大学中文系元老施蜇存先生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他老人家说,(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渊明的名句。历代诗人,一致赞赏,……好在什么地方?大家都说‘好在自然’。苏东坡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晁补之说:‘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悠然忘情,趣闲而累远。’总之,都是‘悠然’二字的妙处。不过,我倒要研究一下。既然在东篱下采菊,陶公一定是向东站着的。如果偶尔抬起头来,眺望远处,也只能见到东山,怎么会见到南山呢?面向东的人,要望南山,必然要转过头去。转头看山,决非自然的无意识行为,因此,也决不是‘悠然’的。我以为,陶公此诗,未免有些矫情。大概陶公虽然站在东篱下采菊,装出一副闲暇的样子,其实他心里常常在惦念南山。你不信吗?有诗为证:‘种豆南山下’,可知陶公有豆田在南山下。‘南圃无遗秀’,可知陶公的稻田也在南山下。‘昔欲居南村’,可知陶公曾想搬家到南村去,靠近他的田产。但是,陶公始终搬不成家,可能也像我一样,领导上不肯给他分配房屋。使他每次到豆田里去除杂草,总要戴月回家。大概路相当的远。身在东篱,心在南山,手里采菊,眼里看到的却是豆苗与稻谷。你说,陶公能‘悠然’吗?”

生:(思考,交流。然后跃跃欲试)

师:哪位同学愿意发表看法?

生:施老先生的说法有一定道理,而且有一定根据;但也不完全对,我觉得施老先生的话有点半开玩笑的意味。

师:说得好。施老先生确实有话在先:“有几位编辑先生已把我发表在报刊上的么小文字收录进去,事前没有通知我,使我没有改润的机会;现在我又写了几篇赏析文字,是东方淳于之流的徘谐文章,我们杭州人说,是‘玩儿不当正经’。希望天真的编辑先生不要看错,捡了狗矢去当金条。”但如果说“不完全对”,同学们能否说出新的理由来?

生:我认为诗人面前这座山本身就叫做“南山”!

师:很有道理。据查,在江西,有三处陶渊明故居(分别是星子县栗里陶村、宜丰县秀溪村和九江黄老门乡陶家垅),当地村民都宣称是陶渊明后代,而且都有陶氏族谱,一直追溯到陶渊明乃至陶侃。巧的是,三个村庄的南边,都有一座山,蜿蜒而来,当地人说,那就是“南山”。南山几乎环绕着陶氏故居的村庄,所以,站在陶渊明故居,怎么看,都是“南山”。还有吗?

生:我觉着陶渊明当时只能写“南山”,不能写别的山。

师:为什么呢?

生:你想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东山”,不是诗;“悠然见北山”?不叫话;“悠然见西山”?更不像话。所以,他老人家就只能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了。(众大笑)

师:很有道理。这位同学把语言划分成了三等——诗歌的语言、通常的语言和不叫话的语言,(笑)极有分寸,显示了相当高的语言感悟和鉴赏能力。不过,在你看来,诗人是不得已、无奈何才写“悠然见南山”的?(众思考)

师:综合以上同学发言,我再提出以下看法,请大家讨论:第一,江西有座著名的山,叫什么?

生:庐山。

师:庐山多大?像紫山,还是像我们邯郸的鸡毛山那么大?

生:(哄笑)

师:要像鼓山、像泰山那么大呢?

生:(若有所悟)

师:庐山是江南名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规模与泰山类似。庐山山体面积280平方公里。而陶渊明的故乡柴桑就在庐山北侧,这样,站在诗人的家园,无论朝哪个方向看,都是庐山。举个实例,河北保定军分区的张雨生说:“我的老家在庐山北麓,山北为阴,山阴之人所见的山,当称南山,若处在我家的那个位置,采菊时无论多么悠然,也只能是‘望南山’。陶老夫子的隐居地,紧挨着山脚,睁眼即见,用不着费劲地望。古人讲的是诗艺学,我讲的是位置学。虽然作诗不必拘泥于位置,但也不宜全然不顾及位置。东坡居士歌咏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不仅是作诗的位置学,而且是位置的美学了。”(《解放军报》 2000年7月7日 第7版)但是,正如刚才同学所言,要写成“悠然见庐山”了,也不算作诗句;再加上要跟上句“采-菊-东-篱-下”对仗,就成了“悠-然-见-南-山”。

生:(点头)原来这样。

师:第二,有的选本干脆注释,说“南山”泛指山,也有些道理。各地称南山的山很多。南是方位,居地南边的山都可称南山。比如,当代民歌还有这样唱:“南山坡上坡连坡,南山坡上唱山歌……”不过,大家想,为什么要用“南山”来泛指山呢?

生:这里面有个“南山情结”!

师:对,古往今来,有两句著名的祝颂用语,……

生:(齐声)“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师:好,再小结一下。把“南山”与“寿”联系起来,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天保》,这首诗的最后一节是:“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恒,通“绠”,粗绳索,此指月弦。骞:亏,损。这几句诗译成白话诗大意是:犹如上弦的月,好比初升的日。恰似南山之寿,不会崩坍陷落。犹如松柏枝叶长茂盛,青青相继,永不衰落。诗中的南山,若是泛指,应为秦岭山区;若是实指,有人说是终南山。“寿比南山”成为后人的祝寿词,源出于此。况且,古人认为饮菊花酒可以长寿,诗人长日无事,便到东篱下采菊,并以菊下酒。陶公生活在晋代浓厚的修道成仙修佛往生的气氛中,虽然能不随流俗,保持了一种清醒的自然主义的态度,但服用一些健身延年之物还是他所喜爱的。总之,这“南山”二字,既是自然,又是双关,还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意象,该不是“迫不得已”了吧!

生:(大笑)

三、结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诗写出了诗人乐于归隐,陶醉自然的谈泊心境: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悠闲自得,不经意间,一抬头看见了静穆安娴的南山。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契合无间,此处的“菊”和“南山”都不再是纯自然的景物,而是灌注了诗人主观情志的意象,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操和淡然的情怀。而娴静的南山与诗人恬淡的心境相契合,以自然美反衬诗人的人格美,写得自然生动,令人回味无穷。在田园故土琴棋书画,悠闲自得,体虽不闲心自闲,难怪有人羡慕不已,称之为“陆地神仙”。怡然自得、其乐陶陶,其要义是在庸常的生活中发掘美感,发掘趣味,而又有意地跟现实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才是所谓“归隐”。

四、后记

1、诗歌的意象是丰富的、多向的,不可以过分坐实。

2、与其泛泛讲许多篇,不如深入研讨一篇乃至一句。

3、放手让学生探究,不盲从,不偏执,通过讨论,集思广益,

以逐步养成多方面、多层次探究问题的习惯。

    相关推荐

    《孔雀东南飞》主旨探究——《孔雀东南飞》主旨探究 一堂成功的诗歌鉴赏课----《致橡树》教学纪实 《孔雀东南飞》问题探究 《孔雀东南飞》探究学案 《孔雀东南飞》问题探究 关注诗歌结构 引导自主探究——《长江之歌》片断赏析 《孔雀东南飞》问题探究2 《云南的歌会》问题探究 《月光曲》课堂实录与赏析 探究式教学初体验──《马说》课堂教学探究体会 《孔雀东南飞》赏析 《孔雀东南飞》赏析 探究学习的理念与模式 《登高》诗课堂教学实录——探究与对话相结合的尝试 体验型活动教学方式的探究与实验 《阿里山纪行》课堂实录 《古诗两首》课堂实录与评析 《莫泊桑拜师》课堂实录与赏析 《云南的歌会》课堂实录 《云南的歌会》课堂实录 云南的歌会课堂实录 唐诗鉴赏:《山中》诗歌鉴赏 《毛泽东诗词两首》探究感悟 《古代诗歌五首》问题探究 走进诗歌(课堂实录) 《在大海中永生》课堂实录与赏析 《孔雀东南飞》课堂教学实录 《云南的歌会》课堂实录1 《云南的歌会》课堂实录2 纪伯伦《组歌》简析与授课方案 诗歌鉴赏与修辞 “诗歌表达方式”鉴赏教案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探究 社会课导究式教学初探 西湖的诗歌赏析 阿里山纪行课堂教学实录 《山行》诗文赏析 《山行》诗文赏析 《山行》诗文赏析 《山行》古诗赏析 《云南的歌会》研读赏析 《阿长与〈山海经〉》问题探究 《云南的歌会》课堂实录(获奖) 《小小的船》探究性学习课堂实录 《小小的船》探究性学习课堂实录 2010年中考诗歌赏析 《桂林山水》课文分析与研究 诗歌鉴赏案例分析 诗歌鉴赏案例解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探究感悟 2004年“教海探航”颁奖仪式课堂实录 探究新的作业模式 《古诗二首》课堂教学赏析 《孔雀东南飞》新探 高中语文:《孔雀东南飞》课堂实录 《穷人》教学纪实与评析 一堂实施研究性学习训练的探讨课──王崧舟《草船借箭》教例赏析 《华南虎》问题探究 读悟式”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乡愁》教学纪实与评析 《阳光》教学纪实与评析 探寻语文课堂新模式 课堂教学中探究学习的研究 《看雪》课堂实录与评析 《看云识天气》探究式教学模式 《诵读古诗词游艺会》教学纪实与评析 [高考诗歌赏析]诗歌的意象大集锦 《看云识天气》探究式教学模式 在初中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诗歌我爱这土地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歌赏析课教案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中的体现 一节出乎意料的探究课──探究式教学之《范进中举》 《锦瑟》诗旨探究 课堂实录:《亲近诗歌》——袁卫星 《儿童和平条约》课堂纪实与点评 名师课堂:《云南的歌会》教学实录 语文课探究性学习故事《木兰诗》的探究发问及探究结果 《阿长与山海经》赏析 课堂“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索溪峪的野》一课教学谈 整理诗歌、欣赏诗歌 2017年高考古诗词鉴赏技巧:诗歌鉴赏答题公式 《乡愁》教学纪实与评析二 《诗歌鉴赏》 《山市》问题探究 《孔雀东南飞》特殊句式 《五彩池》课堂实录与评析 《组歌(节选)》问题探究 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模式研究 一堂实施研究性学习训练的探讨课 《画》课堂教学实录片断赏析 《阿长与〈山海经〉》课堂实录 古诗:山行课堂教学实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微 《孔雀东南飞》课文简析 《月光曲》课堂实录与评析 “拼音与识字6jqx”教学纪实与评析 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探究式学习的研究与思考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