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优秀教案20

小编: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精品教案

从容说课

学生平时读到的反战作品一般是从正义阵营方面写的,而本课却是从敌对阵营的一个可怜的学生战士的角度来揭示战争的罪恶的。这会给学生阅读造成一定的难度,再加上本文又多是主人公的独白,不少地方的描写是反复的,因此,就必须加强教师的引导,引导学生从一个较为客观的角度,冷静分析人物形象,充分认识人物的悲剧性,并根据课文语境,分析造成这种悲剧的个人和社会的原因。这些可以按小说三要素进行分析。然而,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继续纵深思考:面对思想统治,人民如何面对?如何避免战争?同时,还要激发学生关心时事、关心世界发展、关心民情的热情。

教学重点

如何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有理有据地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并分析造成悲剧的原因,分析标题的深刻用意。

教学难点

对造成社会悲剧的原因思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伤兵图片、战争废墟图片、资料卡片、练习材料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相关的作家作品。

2.掌握本文注重心理独白、悬念丛生、反复描写等特色。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能说出战争对人的精神摧残和对人类文化的毁灭作用。

2.学生通过学习探究,了解不同的叙述风格,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3.揭露和批判德国法西斯的滔天罪行,并思考造成人物和社会悲剧的深层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揭露和批判战争罪行,培养热爱和平、追求和平的信念;加强关心政治、民情和时事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我先来给大家讲一个《忍饥买书》的故事。书店还没有开门,一个瘦小的孩子已经等在书店门口了,他是前联邦德国一个小镇上伯尔木匠家的第八个孩子。他是这个书店的常客。每天一放学,他便往书店跑。节假日,做完父亲交给他的活,他几乎整天泡在书店里。可他只看不买。书店里的店员都认识他了,知道他家里很穷,买不起书,也从不阻止他,让他尽情地在书的海洋中遨游,一来新书,书店里的店员还会向他介绍。父亲专门给当地的教堂雕刻一些手工艺品,而这个小孩每天都要给教堂送一次雕像,再把钱带回来供一家人吃用。每次父亲都要留给他一点零钱,让他第二天上学时在路上买面包吃。他十分爱惜他那少得可怜的钱。他每天买一个最小的面包吃,把省下来的钱很小心地放到一个铁罐里,再把铁罐藏在一个别人都不知道的地方。他决定存了足够数量的钱以后,就去买一本他最喜爱的书。然而,小伯尔的这个计划不得不改变了。星期一在学校时,老师宣布为了让同学们开阔视野,多阅读一些课外书,要在同学中开展一项活动,要求每个同学都拿出几本课外书来,大家交换阅读。这下他可着急了,他连一本自己的课外书也没有。他铁罐里存的那点钱还不够买一本书呢!怎么办?上学路上,他又经过那个面包坊,一阵阵的奶油面包香味直扑鼻孔,他使劲地咽着口水,转身跑开了。就这样坚持了三天,他终于存够了买一本新书的钱。买了新书,小伯尔别提有多高兴了。他把新书紧紧地抱在胸前,晚上他把新书放在枕头底下,美美地睡着了。这个小男孩名叫海因里希·伯尔。长大以后,爱书的小伯尔终于成了一个写书的人,还获得了197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小说,名叫《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推进新课

【多媒体课件显示课题名称“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并配以伤兵图。】

师 揭露战争的危害,控诉战争的罪行,我们阅读的作品多是从战争正义方受害者的角度来写的,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则恰恰相反,它讲述的是敌对阵营中的一个为法西斯卖命的小伤兵的悲惨遭遇——战争不仅有害于人民,同样,也有害于战争发动者及其追随者……

师 我们知道,小说有三要素,是——(众生:人物、情节、环境)。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叙述完整的故事情节,进行具体的环境描写,多侧面地反映丰富、广阔、深刻的社会生活。课前大家都看了这篇文章,虽然稍长点,但是这几个要素还是很清晰的。我们先来分析环境描写。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动的指定场所和范围。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用于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有时是为了渲染气氛,从侧面表现人物性格。下面请同学们再快速浏览一下课文,找到能够体现环境描写的句子。

【多媒体课件显示战火废墟图。】

【学生快速阅读。】

生 “我看见了火光,满天通红,浓黑的烟云肃穆地飘浮而去……”“透过遮光窗帷,我看见了熊熊大火。黑色的窗帷外,夜空里红光和黑烟交织,就像添上新煤的炉子。我看见了:是的,城市在燃烧。”这说明,盟军已经攻入了德国,而且是发生在一个夜晚。

生 故事发生在本多夫,德国西部的一座城市。文中“我”两次问他人,确认就是在本多夫。

生 更具体地说是发生在一所文科学校。文中多处的环境描写了班牌、挂像、教室等,最后“我”辨认出自己的字迹,确认这就是“我”的母校。

师 你说得很对,这篇文章确实有好几个地方写到有关学校环境布置情况,那我们思考一下,为什么这么反复强调这一点呢?

师 我们换个角度来思考:现在学校是被用来做什么呢?(众生:“伤兵医院。”)那学校本应是什么地方?现在竟然充满血腥味,这说明什么呢?

生 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可是“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母校,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上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这是战争造成的。

生 “我”本应是在校内好好学习绘画,但结果呢?“我”永远失去了双手,这要归咎于战争。

师 所以文章反复出现对学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就是为了——

生 让人看到希特勒法西斯穷兵黩武的本质,对人类文明的摧残。

师 说得好。还有一点很值得我们思考:这些艺术布置,除了体现了人类的文明,还有一种很邪恶的东西,你能不能找到线索?

【学生快速浏览。】

生 “墙上也顺序挂着一幅幅画像:从大选帝侯到希特勒……”,希特勒在搞个人崇拜,也就是说在蛊惑人心,宣传战争。

生 “但是多哥的大幅风景画,现在已经出现在我眼前了,色彩鲜艳,像老式铜版画一样没有景深,印刷得十分考究。”

师 为什么说一幅多哥的风景画就说明有种邪恶的东西呢?

生 课文下面的注释说多哥“位于非洲西部,1884年沦为德国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法出兵占领多哥。战后,国际联盟正式承认英、法的‘委任’统治权。希特勒企图恢复德国的殖民地,故在当时学校中挂多哥的风景画,对学生进行殖民主义宣传”。

师 很好。看来,我们阅读文章,别忘了联系注释。有时一个小小的注释,就能使我们拨云见日,豁然开朗。还有吗?

生 我想在他所说的基础上再补充一个地方。“而且可以肯定,一时心血来潮在香蕉上写上‘多哥万岁!’的不会就是我一个。”这就说明,殖民主义宣传毒害了一大批年轻学生。

【多媒体课件显示德式学校校舍图。】

师 补充得好。通过大家刚才的发言,我们对文章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有了一个较准确的把握。下面,我们来了解这篇文章的情节。所谓情节,是指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情,它既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小说中矛盾冲突发生、展开、发展的过程。引人入深的情节和尖锐紧张的矛盾冲突最能凸现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人物性格的变化发展往往又是在情节的推进中逐步完成的,所以把握情节能为人物形象的分析提供依据。那这篇文章故事情节的开端是什么?

生 开端是“我”负伤到了伤兵医院后,被抬进美术教室。

师 那故事情节的发展呢?

生 “我”怀疑伤兵医院是三个月前自己就读的学校改建的。

师 那么,结局就是——

生 “我”终于认出手术室就是自己读书的教室。

师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如何表达?

生 就是一个德国伤兵,当然也是一个学生,始终想知道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

师 你一下子就抓住了情节最为核心的内容。这篇文章的情节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悬念丛生。你能结合文章说说吗?

生 文章一开始提到“死人”,而我属于“其他人”,那“其他人”是什么人?

生 “没等担架拐上第二道楼梯,我就看见了小型阵亡将士纪念碑。碑顶有个很大的金色铁十字架和月桂花环石雕。”为什么在一个布置了很多文化名人的地方却有纪念碑呢?

生 大香蕉“左边一串,右边一串,在右边那串中间一只香蕉上,我看见涂了些什么玩艺儿,莫非这是我自己干的……”为什么有这种想法?到底是不是“我”干的?

生 文章多处写到“我”发烧,身体疼痛,医生给我打针,就令人不由思考:“我”到底哪儿受伤了?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呢?

生 这间“手术室”是不是以前的教室?“我”到底受的什么伤?这儿到底是不是“我”的母校?

生 传播人类文明的美术学校怎么成了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

生 一个年纪轻轻的学生怎么会作为伤兵进了“简易外科手术室”?

师 真是悬念丛生啊。悬念在小说的结尾落实,真相大白了,真是命运的捉弄酿成的悲剧,而这种悲剧又不止是一个人的,而是整个社会的。悬念最终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作品的主题也在这里得到最全面的昭示。好,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人物。

【多媒体课件显示青年伤兵图。】

小说主要是通过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来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作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法,进行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等描写,这一切都是为了刻画、塑造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在本文中,“我”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下面,大家讨论一下,注意要有理有据。

师 经过一番交流,同学们肯定对“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了,来,说说。

生 “炮声均匀而有节奏。我在想:多出色的炮队啊!”“我的上帝,多么令人宽慰,令人惬意的炮声,深沉而又粗犷,如同柔和而近于优雅的管风琴声。它无论如何也是高雅的。我觉得大炮即使在轰鸣时,也是高雅的。炮声听起来也是那么高雅,确实是图画书里打仗的模样。”刚才我读的这些,就说明“我”不是憎恶战争,而是在欣赏战争,在为战争唱赞歌,说明“我”中毒太深。

生 他也很愚蠢,分不清善恶。你看,他说什么——“假如再有一座阵亡将士纪念碑落成,碑顶竖着更大的金色铁十字,并装饰着更大的月桂花环石雕,那么又该有多少人的名字要刻上去啊!”他甚至想:“在校史上,我的名字后面将写着:‘由学校上战场,为……而阵亡。’”

师 为什么而阵亡呢?

生 为德国,或为希特勒。

师 那为什么不直接写出来呢?

生 我想,是作者故意省的。一个学生被害成这样,是对法西斯的痛斥和批判。

师 对。哪位同学还看出“我”的什么性格?

生 “我百无聊赖地度过这些时光,没有一次我能把花瓶画得像样,能把字描好。”这说明“我”不满于学校单调的学习生活,有点浑浑噩噩的。

生 我觉得他有点玩世不恭。这不难从他的心理活动描写中看出来。另外,他是一位刚离开学校三个月的学生,平时已经开始吸烟了,其他一些举止能看出他好像不是个学生。

生 我觉得他很糊涂,糊里糊涂地上了前线,糊里糊涂地受重伤回来,为何打仗?不知道。生命的价值是什么?不知道。

师 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生 刚才已经举过的就不再说了。有个细节,我注意到了。本多夫有三所文科中学:腓特烈大帝中学、阿尔贝图斯中学、阿道夫·希特勒中学。“我”很推崇的是第三所,可以看出“我”很崇拜希特勒,不正说明我不辨清浊善恶吗?

师 文中说在香蕉上写上“多哥万岁!”的不会就是“我”一个。那说明,“我”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说:“我”比较准确地概括了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真实的思想状况呢?(众生纷纷点头。)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呢?有这么一句话几乎是被所有统治者尊崇的至理名言:“正如长满眼睛的身体是畸形的,国家亦如此,如果它的臣民都是智者,他们将不再是顺民,傲慢与自负将大行其道。”他们需要什么?他们需要顺民,镇压刁民,并且大力实施愚民政策。孙子早就说过:“攻心为上。”而思想统治则远远胜于制度统治与军事统治,希特勒歪曲尼采思想并利用其思想实行独裁统治和武装侵略。真正的灾难就是思想统治!引导思想崇拜的人,等同恶魔,一旦崇拜者与被崇拜者因为崇拜而迷失方向,必将引发难以预见的、持久的灾难,希特勒和法西斯就是这样的恶魔!

【多媒体课件显示希特勒嚣张丑态图。】

师 文中的“我”很年轻,社会阅历不足,本该认真学习,而浑然不知地去打仗,受了那么重的伤,依然是浑然不知。不能不说这是一个悲剧人物。

师 在我们感叹“我”的凄凉悲剧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意识到有种更大的悲剧呢?(众生思考。)我提示一下,一个希特勒,几撮纳粹,能成什么气候?但问题是人民为什么参加纳粹?为什么为纳粹卖命?这是什么悲剧?

生 社会悲剧。

师 德国,是一个诗人、思想家和哲学家辈出的伟大国度。然而,这个国度,却被希特勒愚弄了,这不是社会的大悲剧、是什么?可是究竟是为什么?难道这个问题不值得我们好好想想吗?文革时期,那么多人违背人性,为什么?

师 刚才的问题值得在座的每位同学长期思考。我们把思绪收回来,看标题“流浪人,我若到斯巴……”,为什么起这么一个标题?

【多媒体课件显示“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几个字。】

生 这源于一个典故。公元前480年,波斯入侵希腊,300名斯巴达战士扼守温泉关,奋战阵亡。后来,希腊人立碑以示纪念,碑上的铭文是:“流浪人,你若到家乡,请报告斯巴达公民们,我们阵亡此地,至死犹恪守他们的命令。”

师 仅仅是因为这么一个典故吗?“我”与这个典故有什么联系呢?

生 “我”确认这儿就是自己的母校,就是因为黑板上有我的笔迹,内容就是“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师 文中有句话说:“仅仅在三个月以前,就在那绝望的日子里,我们都必须写下这段铭文。”这与典故有无联系呢?

生 有。典故中的铭文里说“至死犹恪守他们的命令”,现在“我们”都“必须”写下这段铭文,我觉得就说明了法西斯的思想统治。

师 对。我们再想想,文中还交代说那时因为黑板太短,“我”又写得太大了,没写完,所以美术教师还骂过“我”。注意接着文章说:“他摇着头,自己却也用同样大的字在下面写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他为什么“摇头”?

生 摇头,表示一种不满,对“我”不能把这段铭文写完整感到不可思议。

生 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作为一个美术教师,却监督学生必须完成这样的铭文板书,对法西斯思想统治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感到不可思议。

生 我赞成后者。另外,我补充一下,我认为,摇头还表示一种无奈,面对这样荒诞的命令,他也只能服从。

生 我也赞成后者,否则就不能解释为什么美术教师写了同样大的字了。

师 其他同学赞成哪一个呢?(大部分学生表示赞成后者。)我也倾向于后者,但为什么美术教师写了同样大的字呢?有没有什么深意呢?

生 有深意,而且这正是作者引发读者思考的地方。

师省略的部分会是什么内容呢?

生 至死恪守元首命令!

师 为什么省去?

生 是否定。

生 我觉得正好相反,是“不要恪守元首命令”,这是作者的真正意图,表明作者的观点。

师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有道理。我们不妨再联系上下文思考一下:为什么直到快结束全文的时候才点题呢?

生 悬念到结尾才落实的呀。

师 那我确认了这就是自己的母校后,文章还写到我“失去了双臂,右腿也没有了”,“我”不能支撑自己,“我”失声呼叫,这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有何联系呢?

生 我觉得是对“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意义上的加强。

生 我觉得不仅如此,还有情感上的加强。

师 回答得好!你看,一个标题就这么独出心裁、匠心独具,作者可真是不简单啊。

【多媒体课件显示“比较阅读”。】

师 好,下面我们总结一下,总结的方式呢,是和前一篇文章作比较。两篇小说都以二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阵营,一个为国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它们各自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

生 《一个的遭遇》是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战争的创伤;《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则通过一位青年学生在战争中的感受,写战争对人性的毁灭。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是战争对人的摧残。

生 作者还告诉人们,不义的战争不仅摧毁了文明成果,也摧残了人的心灵。

生 正义的战争虽然能铸就英雄业绩,但是同样会给人们留下痛苦的记忆。

师 两篇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同样遭遇了不幸,但有所不同,有什么不同呢?

生 对参战目的的认识上不同——索科洛夫知道自己是在保卫祖国;《流》中的“我”受了欺骗,没能认清法西斯侵略的本质。

生 对遭遇战争不幸的态度上也不同——索科洛夫是悲伤的,《流》中的“我”则显得比较麻木。

生 在对生活幸福的珍视上也不同——索科洛夫比《流》中的“我”更加珍视幸福。

师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其实两篇小说都用了“自白”的形式,但又有不同,有什么不同呢?

生 《一》中索科洛尼是在和别人交流;而《流》中“我”是内心独白,是在和自己的心灵世界交流。

师 对。这种写法也很值得我们借鉴。

课堂小结

同学们,引导思想崇拜的人,等同恶魔,一旦崇拜者与被崇拜者因为崇拜而迷失方向,必将引发难以预见的、持久的灾难,希特勒和法西斯就是这样的恶魔!《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滑稽的缩影,是悲哀的明证,真是命运的捉弄酿成的悲惨,而这种悲剧又不止是一个人的,而是整个社会的。我们从这篇文章里,能否感受到不幸,体会到悲哀和愚昧?

布置作业

师 好,看看今天的课后作业。

【多媒体课件显示:以“伊拉克战后”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师 “伊拉克战后”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很容易陷入泛泛而谈、内容空洞的泥淖——这也是写话题作文时常犯的毛病。那么,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得生动具体?如何就一个广泛的话题写出一篇生动具体、感人至深的文章?这就需要找到一个好的写作角度。我略作提示,仅作抛砖引玉。大家看过三毛写过的《哭泣的骆驼》吧?(有学生表示没看过。)很值得一看,写了战争中人们的苦难。所以,可假设自己是复活的三毛,去了伊拉克,通过三毛的眼睛描写伊拉克人民的痛苦生活。我们还可选取几幅印象深刻的图片来写伊拉克人民的凄惨。如一个老人坐在废墟中那一幅,还有两个小男孩向美军讨水和食物那一幅等,这样的图片可不少呢。当然,你还可以就一幅照片拓展成一个故事,还可以仿照下篇文章《安妮日记》的形式,假设自己是一个伊拉克儿童,另写几则日记。甚至,你还可以一个美军士兵的身份来写。角度很多,关键是自己要开动大脑,运用脑筋!期待大家写出好的作品来。


活动与探究

侵华战争,日本帝国主义犯下了滔天罪行。今天,日本一些高层不仅不彻底反省历史,反而篡改历史,并接二连三地向我国挑衅。但是,也有一些日本侵华老兵,不断到中国来道歉谢罪。请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并在每则资料前写上导语,然后汇集成册,当然别忘了写上序。全班同学之间互相交换阅读,平时多交流一下阅读心得。


    相关推荐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15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6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1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3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5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7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2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4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8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10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学案3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导学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简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说课稿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学案设计2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堂实录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设计2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设计4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教学设计14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教学设计16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堂教学实录2 苏教版必修一《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12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一体化教学案(学生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17(苏教版必修2) 海因里希·伯尔《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11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13[苏教版必修一]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18(苏教版必修2) 高一语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18(苏教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设计3[苏教版必修二] 高一语文教案《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苏教版必修2 比尾巴教案比尾巴优秀教案 流浪儿 《陈涉世家》优秀学案20(含答案) 《郭沫若诗两首》优秀说课稿 20司马光优秀教案二公开课 《比尾巴》优秀教学设计 《天地人》优秀教案 高一语文《米洛斯的维纳斯》优秀教案 比尾巴优秀教案八教学实录 比尾巴优秀教案六教学实录 比尾巴优秀教案二教学实录 比尾巴优秀教案九教学实录 《你是你的船长》优秀教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优秀教案二案例教学反思 想别人没想到的优秀教案三案例教学反思 《女娲造人》优秀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你,浪花的一滴水》优秀教学设计 12*想别人没想到的优秀教案一案例教学反思 春到梅花山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威尼斯商人》优质教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优秀教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优秀教案 《乡下人家》优秀课教案 《亡人逸事》优秀教案18 比尾巴优秀教案五_教学实录_反思案例 比尾巴优秀教案九_教学实录_反思案例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秀教案 踏浪教案创编 踏浪优质课教案精选 比尾巴优秀教案一_教学实录_反思案例 比尾巴优秀教案七_教学实录_反思案例 比尾巴优秀教案八_教学实录_反思案例 《我为你骄傲》优秀教学设计 《我为你骄傲》优秀教学设计 比尾巴优秀教案四_教学实录_反思案例 比尾巴优秀教案六_教学实录_反思案例 比尾巴优秀教案十_教学实录_反思案例 比尾巴优秀教案三_教学实录_反思案例 比尾巴优秀教案二_教学实录_反思案例 流浪或者在路上 20妈妈的帐单优秀教案二案例教学反思课文 优秀《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 《猫》优秀教案 兰斯顿·休斯与他的《黑人谈河流》 《人物描写一组》优秀教案 语文S版20课《不用嗓子的歌手》优秀教案 比尾巴优秀教案十一_教学实录_反思案例 《春》优秀教案 《人物描写一组》优秀教案 再塑生命的人优秀教案 《猫》优秀教案 《马》优秀教案 《小壁虎借尾巴》优秀教案设计|教学设计 讲到水“流必向下”,你又会自然联想到一句谚语: 优秀《穷人》教学设计 沪教版二年级语文《到太空去》优秀教案 《欢庆》优秀教案 《理想》优秀教案 《口技》优秀教案 《台阶》优秀教案 《背影》优秀教案 《欢庆》优秀教案 《草原》优秀教案 《童趣》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