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探寻语文教学课内外衔接的有效渠道

小编: :admin

立足课本

拓展课外

——探寻语文教学课内外衔接的有效渠道

杨振宁教授曾从对中美学生比较的角度评论说:“中国的留学生,学识成绩都是很好的,但是知识面不够宽;还有就是胆子太小,觉得书上的知识就是天经地义的,不能随便加以怀疑,跟美国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别。”他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教育人才观和培养目标上的弊端。也就是说,我们要打破机械的知识教学,打开拓展视野的窗口,才会不把书上的知识当作天经地义的东西,从而使学生更具有创新精神,更具有语文素养、能力。

最近,有人将叶圣陶先生“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的名言加以引申,提出“课文无非是一个引子”“一切为迁移而教”的新观点,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由语言、文化、社会、学习者、教师等诸多要素构成的综合体,林林总总,包罗万象,这是其他任何学科都不能与之相媲美的,也为我们打开思维拓展的窗口提供了契机。因此,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根植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却在如何处理立足文本与拓展课外之间的关系上明显存在一些误区。一种是固守课本,强调对教材知识体系的消化、理解、掌握;另一种则比较激进,主张“反文本”,对课本稍加诠释,即马上进行大量的课外拓展。其实,这些都是极端化的做法。我们要在明确语文的学科性质、目标定位、基本环节等前提下,既立足课本,凸现“例子”“引子”的作用,又注重诸多课外语文素材的内在联系,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探求不同形式、不同渠道,有效加以沟通,使其相关内容能够密切联系起来,融会贯通,相互渗透,共同作用于学习对象,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综合能力。

那么,怎样探求立足课本与拓展课外之间的渠道呢?笔者结合语文的教学实际,试作一肤浅探究,以就正于大家。

一、利用知识联系,寻找拓展的生长点

“大语文”理念意味着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自我封闭的圆形结构,而应是一个全面开放的辐射结构。学习一篇课文,并不表明只是知识学习的一个“点”;学习完一篇课文,也并不表明知识学习的结束。教师要以课文为根本出发点,想方设法,寻求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向四面八方拓展,从而寻找到知识的新的生长点,构建起比较全面完整的知识体系。

如教鲁迅先生的《社戏》,学生普遍认为,“那夜的戏”并不好看,戏台下“简直可以算白地”,“全船里几个人不住的吁气,其余的也打起呵欠来”,“那夜的豆”也只是一般的罗汉豆,可“我”为什么在文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其实,学生缺少了相关的知识积累,造成了理解障碍。教师因势利导,指明课文仅是原著的一部分,只要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社戏》全文,便可知这句话是相对于“我”长大后在城里两次看戏的经历而言的。那两次看戏都没看好,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混乱、沉闷、世故、污浊,这恰好与平桥村的自然率真生活、农家小朋友的热情纯真形成鲜明对比,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应及时给学生提示:语文学习,必须善于从课内跳到课外,课外的文学世界更为精彩,从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拓展知识的习惯、提高文本感悟的能力。如教《孙权劝学》,便把学生带向《三国志》《三国演义》;教《荒岛余生》,便把学生带向《鲁滨孙飘流记》;教《音乐巨人贝多芬》,便把学生带向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教《再塑生命》,便把学生带向《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教《背影》,带学生走近朱自清;教《济南的冬天》,带学生走近老舍。

文言文教学也是如此。一是以作家为联系点进行拓展,加深对其作家生平、思想、文学成就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更为透彻地理解课文。如教《桃花源记》,要求学生课外阅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饮酒》《归去来兮辞》等,这样,对陶渊明憎恶黑暗腐朽社会、向往安宁和平生活的理想,以及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人格,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把握。二是以文言词法、句法为联系点进行拓展,加强文言语法的掌握和巩固,为文言学习的能力迁移打下基础。如教《五柳先生传》,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唐代王绩的《五斗先生传》;教蒲松龄《狼》,则要求学生课外阅读《聊斋志异•狼三则》,教《核舟记》,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清代宋起凤的《核工记》;教《送东阳马生序》,教师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袁枚的《黄生借书说》等等,它们因为题材接近、文风类似、写法相似,故而有很多拓展的联系点,能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能,及时把文言文词法、句法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总之,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这样,努力创设丰富多彩的拓展渠道,有意识地把学生从课本中引导开去,打开视野,带向古代文化,带向现代文化;带向中华文化,带向世界文化,构建扎实的文化底蕴。

二、利用多种思维,优化拓展的迁移点

语文学习,其实更注重的是思维的培养,并且这种思维,不是简单地讲解案例、重复训练所能根本解决,而在于长年累月的课外拓展、潜移默化的内化而成。语文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式很多,常用的有比较、联想、想像等。

1.比较性拓展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思维的基础。”要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深入的理解,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搜集有一定联系的材料,让学生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拓展延伸,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1)同中求异的拓展。

俗话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由于人们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思想观念等的千差万别,即使对同一认知对象,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感受,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同中求异的比较性拓展阅读,打开拓展视野的窗口。

如教《敬畏自然》时,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这一观点后,可以让学生拓展阅读科学院著名院士何祚庥的《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江永晨的《“敬畏自然”不是反科学》、方舟子的《“敬畏自然”就是反科学》。这几篇文章,说的都是同一话题:人类应该如何看待大自然,如何与大自然相处。事实上,这些文章针锋相对的观点,触发出学生很多新的思维火花,觉得看问题应该更全面、中肯,从而培养了自己“一分为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异中求同的拓展

同样,万事万物尽管呈现方式纷繁复杂,却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有其普遍的规律性。教师也要通过异中求同的拓展,培养学生善于从各种材料中理出头绪,强化归纳推理能力。

如教胡适《我的母亲》,教师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我的母亲》(朱德)、《母亲的回忆》(罗大佑)、《回忆母亲》(丁玲)、《爱的弧线》、《牵着母亲过马路》、《轻轻地抱住母亲》等(大多从《读者》上引来,而《读者》是要求学生必备的课外读物之一),虽然作者不同、时代背景不同,内容风格也相差迥异,但都包含着人类最普遍的爱——母爱,表达方式也惊人一致,都能通过朴实无华的语言、饱蘸感情的细节、细腻入微的感情,深刻表现出母爱的平凡,而其最平凡之处亦即最伟大之处。通过这些拓展阅读,学生的情感世界更加丰富,对母爱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也更加浓厚了对母亲的爱,对亲人的爱,乃至对人类的爱。

比较,一是求同,一是求异,思维的两翅一起扇动,相互和谐,才能飞得高远。求同,在于认识事物的共性;求异,在于发现事物的个性。而通过大量的拓展性阅读,才能正确选择比较的对象,确定比较的“点”,才能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说出别人没有说出的东西,即产生了带有批判性的创新的“生长点”。

2.联想、想像性拓展

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联想想象进行拓展,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开启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通过课内课外、天上人间、古今中外,超越时空的联想想象,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思路,变封闭式学习为开放式学习,反过来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升华。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旨、思路,进行合理的想像。如教《桃花源记》,教师让学生课外阅读张旭的《桃花溪》、王维的《桃源行》、谢枋得的《庆庵寺桃花》等诗歌作品,想像渔人重寻桃花源的经过,甚至想像自己进入桃花源后的所见所闻,结果,学生课后写作记叙文、散文、小说,有写渔人急于求功、寻路不着、懊恼羞愧的,有写桃花源人讽刺、谴责渔人忘恩负义、卑鄙无耻行径的,有写桃花源人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不一而足。这样的拓展,贴近学生的认知发展区,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既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向课本挑战,向权威挑战,敢于别出心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方法,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如教《斑羚飞渡》,课文原意是赞颂斑羚在危难之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但教师却引导学生抓住关键问题——斑羚的飞渡,意味着人类的什么?当你自己就是猎人,应该怎么做?从而激发学生进行联想、想像性拓展,并自然得出结论:斑羚飞渡,正是人性残忍的折射,正是对人类残忍行为的血泪控诉;所有的生命,都是大自然中平等的一个成员,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践踏别的生命形式。

联想和想像,是语文学习中两个至关重要的思维方式,通过这两种方式所生发的拓展,很多是隐性的,非文本的,但更是语文素养的核心成份,作为教师,应该多创设机会,让学生进行这方面的锻炼。

三、利用网络平台,丰富拓展的演绎点

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比较重,平时很难挤出较多时间去进行课外拓展。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阅读效果呢?我们就应该把目光转向网络,充分利用这一高技术的信息平台,快速实施拓展,并收事半功倍之效。

其实,新课程标准中早就提出: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一理念告诉我们,语文学习内容再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教材,语文学习再也不能仅仅等同于语文学科学习,而必须进一步拓展语文学习的视野,从更广阔的天地中,汲取语文的营养,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传统意义上的封闭式学习方式,显然已经适应不了信息社会的要求。而利用网络进行拓展,可以更多地借助现代音像技术,如电影、电视、录像等多媒体手段,且形象直观,能强烈刺激人的感官,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大信息量和快捷的查阅速度,是其它阅读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也是现代中学生较感兴趣、极易接受的阅读方式。

如与学生一起参与综合性学习《世界何时铸剑为犁》,学生利用网络,查找了大量有关战争的电影、图片、文字资料,并制作了许多PPT等课件,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诠释对战争的认识,发出“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强烈心声。这种拓展学习视野的方式,几乎每一单元都有进行,并且已经成为学生自觉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

总之,语文教学绝对不能囿于课本,既要以本为“本”,又要努力跳出课本这一窠臼,不断探寻立足课本与课外拓展的广阔的中间地带和丰富的联系渠道,以不断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益。吕叔湘先生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拓展性阅读确实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完全有必要加以落实和强化。

    相关推荐

    小学语文有效课堂的标准探寻 拓宽课外渠道,实现主动探究 课内外结合有效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二年级高效A计划期末寒假衔接语文 一年级高效A计划期末寒假衔接语文 三年级高效A计划期末寒假衔接语文 小学五年级高效A计划期末暑假衔接语文 浅说学期过渡衔接的备课_语文论文 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最新六年级高效A计划期末暑假衔接语文 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实施初探 最新四年级高效A计划期末暑假衔接语文 探索语感教学的有效途径_语文论文 浅谈高一语文教学的学段衔接_语文论文 有效确定语文教学内容的一种思路 “生字袋”──课外识字的有效途径 有效地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北京的春节》 考点衔接 寻求有效的课堂表演 ——谈《负荆请罪》的教学 让语文教科书与课外阅读有机地链接 有效阅读:课外阅读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 谈有效的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探讨 “语言的衔接”类型题的解题方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技巧:课内外知识的良性链接 初高中语文语法知识衔接讲座 《北京的春节》 考点衔接 探寻语文课堂新模式 小学语文三年级寒假衔接答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寒假衔接答案 整体把握,巧做衔接_语文论文 高考语文句子衔接考点解说 创新课堂教学——提高有效教学初探 句子衔接专题复学教案 探索中考语文科学有效的“四型复习法” 开阔视野拓宽渠道 五年级寒假衔接指导答案语文 小学三年级寒假衔接答案语文 寒假衔接指导答案5年级语文 探索2017中考语文科学有效的“四型复习法” 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探索——以诗歌教学为例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再思考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再思考 2010中考语文衔接连贯题难点突破 高考语文句子衔接专项测试80题 有效教学有效识字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小学暑假衔接语语文暑假作业及答案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2014暑假衔接语语文暑假作业及答案 二年级语文暑假答案(暑假衔接) 5年级寒假衔接指导答案语文 5年级寒假衔接指导答案语文 寒假衔接语语文寒假作业及答案 一堂语文课如何有效 中学语文教学低效探源 暑假衔接六年级暑假作业语文答案 寻找语文教学的有效与突破——《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学反思 中学语文:百年困惑中的探寻 六年级暑假语文作业答案(暑假衔接) 快速理解诗歌内容的有效方法 开通多条渠道,提高作文能力 创设有效的语文教学环境 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攻略 六年级语文暑假作业答案暑假衔接 《吆喝》过渡自然,衔接紧密 寒假衔接语语文寒假作业及答案2014 意外之问,意外效果──关于“《雷电颂》是否痴人乱语”的探讨 有效朗读-有效阅读的基础 201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语句衔接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语句衔接 语文有效课堂指向哪里 文句衔接题解题指津(教师中心稿) 语文有效课堂指向哪里 小学生寒假衔接语语文寒假作业及答案 由《祝福》的“同课异构”谈语文的有效教学 开通多条渠道 提高作文能力 《自然之道》文本链接 《小学阅读教学学法有效途径新探》 国外语文课程中的语言知识内容 用“生本”的视角探索学生有效思考的对策-小学语文论文 探寻多彩的春天 谈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的结合 新课引入的时效性探究 语文教学对话的内质与外化 专家解读高中新课改如何衔接高考 语言运用之句子的衔接连贯教学设计(高二用) 读书好 多读书 读好书 ——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初探——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初探 《有趣的发现》课文内容 《有趣的发现》课文内容 有道理的短语 有语文味的课才是有效的课──评《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探寻对话的真义 日记接力,改变农村小学生习作方式的有效策略-小学语文论文 如何让语文课上得更有效 语文有效学习“三步走” 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衔接”--兼谈学习新大纲、新教材的体会_语文论文 如何构建有效的课堂 《寻隐者不遇》课文内容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