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学会钻研课文

小编: :admin

钻研教材是备课的关键环节,是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前提,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钻研教材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包括学习课程计划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通读小语整套课本,熟悉各册教材,钻研一组教材;从整体上弄清教材的知识体系、训练序列、编写意图,准确把握语文基本功训练在各部分的要求,把握基本功训练的点、线、面。课文是教材的主体,为了准确掌握基本功训练的要求、步骤和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必须在整体把握教材,特别是在把握一组教材的基础上,深入钻研每篇课文。理解教材也不是单纯的从整体到部分,而要走几个来回才能有透彻的理解。

一、钻研一篇课文应包括的内容

(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包括课文的中心思想、情感、思路。

(二)弄清课文语言文字方面的特点,课文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内在联系。

(三)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四)找准课文的基础知识,联系学生实际,确定应教给学生哪些基础知识。

(五)结合本组的训练重点,弄清课文承担着哪些语文基本功训练任务。

(六)根据课文和学生实际,明确应渗透哪些思想教育。

(七)挖掘课文具有的发展学生智力的因素。

(八)根据课文的类型,弄清本课所蕴含的教学方法。

这些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统一在课文之中。透彻钻研课文,就比较客易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智力因素和思想教育因素,虽然要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但必须在钻研课文的基础上提炼出来。

二、钻研课文的基本原则

(一)一篇课文与整册、整套教材相联系的原则。文章放到教材中变成了课文,课文不是游离于教材之外的文章,要服从训练的需要,钻研课文要放到整套、整册、一组教材中去理解、去认识。

(二)课文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内在联系的原则。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是辩证统一的,有其内在联系。钻研课文从形式到内容,又要从内容回到形式。要了解作者用怎样的语言、结构来表述思想。

(三)钻研课文与学生实际相联系的原则。钻研课文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不仅依据课文确定重难点,还要依据学生实际确定重难点。

(四)独立钻研课文与广泛参阅有关资料相结合的原则。以独立钻研为主,同时要有效地利用教学参考书和其他教学参考资料。但教学实际情况是复杂多变的,必须在钻研课文的基础上去参阅有关资料,并且要消化、吸收,决定取舍。不能照抄照搬,更不能用参考资料代替课文。 钻研课文,要做到“懂、熟、化”。“懂”即读懂课文,能逐字逐句逐段地读懂,了解内容,抓住中心, 弄清练习意图;“熟”即烂熟于心,熟悉课文语言,掌握重点、难点,运用自如;“化”即融会贯通,心领神会,把课文的语言、情感内化为自己的血肉,教学时才会真切、实在。

三、钻研课文的一般方法

(一)通读。把课文通读几遍。在这个过程中,对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要弄清楚,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理清课文结构,把握作者思路,理解中心思想。

作者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选择和安排材料,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是课文的结构,也是作者的思路。理清课文的结构,了解作者的思路,既能够准确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教学重点,又有利于教师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如第十册《丰碑》是一篇革命回忆录,写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全文14个自然段按事情发展顺序可划分为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红军行军途中自然环境恶劣、装备很差,将军面对严峻的形势不无担忧;第二段(3-13自然段),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与云中山化为一体,成为一座晶莹的丰碑;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写胜利一定属于红军队伍。课文第一段写得简略,不是重点,把故事放入了特定的环境,后来一系列事件的发生都与这样的环境分不开,不可少。课文中着重描写、塑造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军需处长,另一位是将军。将军神态的变化,情感的外露,突出了军需处长震撼人心的精神品格,完成了对军需处长高大形象的塑造,同时展示了将军身担重任、关心战士、心怀风云的精神风貌。课文最后一句与第一段“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相照应,点出军需处长为革命视死如归的精神,就是红军精神,预示了这样的队伍是必胜的队伍。课文通过描写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表达了作者以及红军战士对他的崇敬之情,揭示了红军队伍是不可战胜的。这就是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深入钻研词句,揣摩、领悟、准确把握。语文教学要帮助学生驾驭语言,这就要吃透字、词、句,准确理解语言。由于课文中的词句受到特定语言环境的制约,因此要做到准确理解是不容易的。《丰碑》一课,“愣”字在课文中两次出现。第一次,将军听到有人冻死了,“愣了一下”,这里的“愣”是因为事情突然出现,所以“愣了一下”。当得知冻死的就是负责后勤给养的军需处长时,将军“愣住了”,因为听到此事如雷击顶,出乎意料,心潮起伏,情感复杂,而久久地“愣住了”。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情境中仔细揣摩、领悟,含义是不同的。本课的两个长句,也是需要很好品味的,第一个是第二自然段的第3句话。这个句子很长,先总说“等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接着连用四个“可能……”具体说明红军将会遇到的各种困难。这一长句突出了环境的恶劣和形势的严峻,强化了特定情境,为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伏笔。第二个长句是第12自然段第3句:“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句话可以用短句“他庄严地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表达。为什么要用长句子呢?用这个长句是有意放缓速度,尽情抒发将军也包括作者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要细细揣摩才能品味长句的内涵。再如第13自然段最后一句:“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个句子含义很深,是全文的重点句,是一个闪光的、点题的句子。如何理解“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个句子描绘了“形”,又传了“神”,形神兼备。从形象上讲,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确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从精神上体会,还有更深的含义,军需处长一心为公、毫不利己的崇高精神是永恒的、不朽的,是人们心中一座光亮透明的高大的碑,永远鼓舞人们奋勇前进。

(四)钻研课文,要准确把握课文特点。《丰碑》是篇革命回忆录。文章先抑后扬,写得极有波澜。主题鲜明,详略有当,形象生动,感情丰富,深邃的主题和高超的写作技巧结合得比较完美。《丰碑》一文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人物神态描写细致、逼真,给读者以呼之欲出之感;二是情感浓烈,人物喜怒哀乐洋溢在字里行间。课文以将军的情感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而感情变化只是通过他的语言、神态反映出来的。课文多次写到将军的神态变化,钻研课文时要尽细理清描写将军神态变化的地方。一是在行军途中听到有人冻死的消息,将军“愣了一下”,二是将军看到冻死的老战士,“脸色顿时严肃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三是将军叫军需处长来,没人回答他,“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十分可怕”,四是将军得知冻死的就是军需处长时,“他眼睛湿润了”,“他……缓援地举右手,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作者不惜重彩浓墨描写将军的神态变化,目的是反映将军的感情变化;课文对冻僵的老战士神态的描写更是细致、具体。先总写战士倚靠树干坐着,再分写他镇定、安详的样子。“右手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贴在他的身上。”对老战士的神态描写与题目联系十分紧密,表面是写老战士的神态,实际上是揭示丰碑的含义:在白雪皑皑的云中山,红军战士好似一尊塑像,神态那么镇定,那么安详,为革命而死,视死如归,为人民而死,死得其所。他的崇高精神在人们心中筑起了丰碑。

课文向我们讲述红军在攀登云中山的途中发生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字里行间凝聚着作者的感情。情感发展的高潮是描写军需处长形象的那一段。随着故事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将军情感的变化,读者的感情也由深深的感动到达无限崇敬的顶峰。钻研课文时要深入体会课文的这些特点,认真把握。

(五)吃透课文在训练组所处的地位和所承担的重点训练项目。教材第八册第7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详写和略写”,侧重于写的重点训练。进行详写和略写的训练有助于把事情叙述清楚,把中心表达明确。围绕训练重点本组安排了三篇课文,《丰碑》是第二篇。在教学第一篇课文《狼牙山五壮士》时,已训练了在理解课文内容、概括文章心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作者怎样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表达中心思想。这篇课文为突出中心,详略安排也非常恰当。第一自然段三句话写出了红军队伍艰难行军,写出了云中山恶劣的自然环境,写出了红军装备差,寥寥15字,为后面发生的事作了铺垫,这是略写。对老战士的形象描写是详写,与本课题目“丰碑”紧密联系。抓住老战士的形象详细描写,既紧扣主题又突出了中心。以写将军的感情变化为主线,写将军一系列动作、语言、神态,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这部分也是详写。写军队继续前进是略写。文章紧紧围绕“丰碑”安排材料。钻研课文既要联系课文所在训练组的训练重点,又要考虑课文自身实际,把两者统一起来。

(六)认真钻研课文的“预习”、“思考?练习”。课文前的“预习”和课后的“思考?练习”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每篇课文前都有预习提示,提出预习的具体要求,激发阅读兴趣,教给学生科学的读书方法。课后的“思考?练习”设计,力求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指引思路,提供凭借。思考练习分思考题和练习题两种类型。思考题侧重体现作者的思路和课文的重难点,注意突出重点训练项目,课后的练习题侧重于词、句、段的理解、运用,并与理解课文内容紧密联系:一方面通过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词、句、段,一方面通过对重点词、句、段的理解、推敲,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和体会。钻研课文时,要认真钻研预习提示和课后思考练习,才能深入理解课文。

    相关推荐

    文学研究会 寻找课文纰漏开拓钻研性学习路子 小学语文文本研读专题研讨会反思 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钻研教材灵活处理教材 伽利略刻苦钻研的故事 小学语文课标、教材、教法研讨会学习心得 《七颗钻石》课文 《迷》作文教学课堂实录(国际性作文教学研讨会) 《七颗钻石》课文 第四届国际小学作文教学研讨会课堂实录 幽香钻进鼻子,为什么写“钻”到心中?对“钻”有什么别样体会? 《七颗钻石》课文原文 《云南的歌会》研读赏析 《七颗钻石》课文结构 《七颗钻石》课文中心 七颗钻石课文内容 我们永远要学习的──钻研文本──《我为你骄傲》教学反思 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热点问题研讨会》教案教学设计3 《桥之美》课文研讨 《珍珠鸟》课文研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你一定会听见的》课文教学研讨 研读品悟 精读体会──《穷人》教学谈 会议:2005年北京亚洲读写教学改革研讨会剪影 《山行》学研备课 小学语文第五册第20课《钻石》 语文新课程教学观摩暨问题对策研讨会在宜昌召开 《七颗钻石》评课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 小学语文第五册第20课《钻石》 青岛市第二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讨会小学语文教案 《学会合作》课文原文 小学语文研究课题参考 《七颗钻石》说课稿 《七颗钻石》说课稿 《七颗钻石》评课稿 《七颗钻石》说课稿 七颗钻石教学案例教学反思课文 说课的研究 《3笋娃娃》(全国小学语文(语文A版)教学观摩研讨会观摩课教学设计) 《学会看病》课文结构 《尊严》课文分析与研究 《学会看病》课文简说 《湖心亭看雪》课文研讨 在2003年春季小学同题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评课发言 七颗钻石课堂教学实录 《学会看病》课文题解 《七颗钻石》第二课时 研究性作文教学研究的论文答辩 《七颗钻石》课堂教学实录 《七颗钻石》(第二课时) 《钻石》 《25 谁的羽毛》(全国小学语文(语文A版)教学观摩研讨会观摩课教学设计) “研究性学习”课程辨 研究课教学反思八年级语文 课例研究方案 《七颗钻石》这一课的教学 研究性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5) 《硖石灯彩》、《亲近对联》作文教学课堂实录(第四届国际小学作文教学研讨会) 《1 葡萄叶的梦》(全国小学语文(语文A版)教学观摩研讨会观摩课教学设计) “研究性作文教学”的实验研究(1) 研究性作文教学的实验研究(4) 七颗钻石课后练习 研读课文题目,提高教学效果 《万年牢》课文分析与研究 《七颗钻石》第二课教学设计 一节作文课——学会“如果” “研究性学习”课程辨 《学会合作》课课练 地下森林断想课文研讨 新课程改革中的文化学研究 研究性作文教学的实验研究(3) 七颗钻石教学建议案例教学反思课文 七颗钻石教学后记案例教学反思课文 登上地球之巅课文研讨 研读起步:从诵读课文到读通课文 《云南的歌会》课文 《乐山龙舟会》课文 七颗钻石教学反思案例教学反思课文 《3 小河蚌的故事》(全国小学语文(语文A版)教学观摩研讨会观摩课教学设计) 《七颗钻石》课堂实录1 《13 毛毛虫的故事》(全国小学语文(语文A版)教学观摩研讨会观摩课教学设计) 深研方法 趣学拼音——谈汉语拼音教学的几点体会_语文论文 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基本课型研究 语文课《快乐的节日》研究课教学设计 《会走路的树》课文原文 校园文学大课堂实践策略研究 《梅岭三章》学研备课案 研究课《雨巷》教学实录 《七颗钻石》第二课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课文分析与研究 《花的勇气》课文分析与研究 《七颗钻石》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七颗钻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化石吟》课题研究 研究性作文的实验研究(2) 《七颗钻石》观摩示范课 《七颗钻石》公开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