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八下第六单元教案3《诗五首》《背起行囊走四方》

小编:

诗五首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 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3) 指导背诵。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4.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四、自读《行路难》

1.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2.齐读诗歌,探究学习。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2、默写《饮酒》。

第二课时

一、研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解题。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2.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质疑字词。

(1)虚词。俄顷:时间副词,一会儿。向:副词,渐渐。

安:疑问代词,怎么。 呜呼:感叹词,哎。

(2)实词(活用)。向昏黑:变暗变黑(形容词作动词)。风雨:刮风下雨(名词作动词)。

4.全诗段意。(见板书)

5.思想内容。

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6.赏析。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自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7.艺术特色。

全篇重在揭露现实,结尾闪耀理想之光芒,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名篇。

8.归纳总结。

全诗作者根据切身的生活现实,如实写来,使读者真切地感到诗人的痛苦。组织材料时,层层深入,情不自禁地说出自己的愿望,画龙点睛,水到渠成。

二、鉴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解题。读标题,介绍唐代边塞诗的特点。

2.研习课文。

(1)听录音朗读,辨别节奏。

(2)师生朗读,明确节奏。

(3)研读:以4人为一小组,相互交流,记下疑难之处。

(4)师生共同解读,讨论纠正,扫除词语障碍。

(5)品味鉴赏。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②“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

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这首诗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3.学生朗读全诗,并背诵。

三、自读《己亥杂诗》

1.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往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运用比喻,把落红比作辞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2.小结。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仔细地体会作者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和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1)秋风破屋——惨(焦急的心态)

(2)群童抱茅——悲 (气愤的情绪) 人民贫困 忧国忧民

(3)长夜难眠——哀 (凄苦的心情) 国家残破 的忧患意识

(4)广厦庇寒—一愿(高尚的心境)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写 大雪纷飞:奇妙的比喻

雪天奇寒:奇特的夸张抒 赞北国雪景

景 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过渡

叙 军中设宴饯别情 怅友人离别

事轮台东门送别 思故乡之遥

己亥杂诗

龚自珍

离愁:景(夕阳)衬托 情:浩荡离愁 心绪:述愁,吟愿

胸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抒情,达意

教后反思:在诗歌教学中,注意以朗读为主,以督促学,用朗读来带动探究。

综合性学习——背起行囊走四方

活动目标

1.通过综合性活动学习,让同学们充分认识到“行万里路”是增长人生见识和锻炼独立生活能力的必要途径。

2.通过综合性活动学习,尤其是对联的赏析和创作,让同学们更深地感受锦绣河山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

3.通过综合性活动学习,锤炼和提升语文的写作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设计思路

1.围绕“走”这一主题,以丰富人生经历和提升文化素养为目的组织活动。

2.根据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来安排活动的环节:“走”的故事,“走”的发现,“走”的文化。

3.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展开活动课的学习。

课前准备

1.上网查阅资料,包括风景图片和民俗风情、家乡风貌、对联知识和介绍等。

2.六次练笔:“游”“在旅行中成长”“旅行计划”“做有心的旅行者”“锦上添花说对联”和自创对联。

3.整理自己旅游的图片等资料。

4.分组和活动任务的一些安排,将同学们分成东、西、南、北、中五个小组,安排活动的主持人等。

活动过程

导入

“祖国的山水之美,不仅受之于天然,更得益于历代文人志士的情怀抒发,他们借山水而抒情言志,山水因他们而更具灵气。岳阳楼因李白、杜甫而名声远播,更因范仲淹的名篇而熠熠生辉,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浓缩了古代仁人的旷达胸襟。

的确,正如欧阳修所写,历代文人志士都意不仅仅在乎山水,祖国山河早就贮存了厚重的人文精神。

今天,我们将要通过图片欣赏,进一步领略祖国河山的壮美;我们将要回顾自己的亲身体验,讲述关于走的故事;我们更要做有心的旅行者,进行名胜古迹中的对联考证。同学们也积极准备,要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旅游,因为生活中能获得比语文书更丰富更直接的体验,它不仅可以增补我们语文知识的不足,而且还可以开阔眼界,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老师语)

──交给四位主持人主持,学生活动开始。

图片欣赏。

活动的第一个环节:“走”的故事

1.各小组推荐代表,展示并介绍自己的旅游相册。

同学们有的去了世界各地,有的去了祖国各风景点。通过对“欧洲游”“黄果树瀑布游”等地的介绍,同学们加深了形象认识。

2.讲述你旅行中的故事。

同学们或口头讲诉北京游中对清华、北大的印象,或借助课件讲述上海之旅、桂林之旅的印象。

3.谁不说俺家乡好。

用照片介绍山东文化考察的感受,表达对家乡的一片深情。

活动方式:主持人组织活动,口头表达训练。

活动的第二个环节:“走”的发现

1.名胜古迹对联考。

展示并介绍同学亲手书写的五副对联,讲述同学们在旅游中所看到的对联。

2.后生斗胆对对子。

由同学自创上联,其他同学对下联。

活动由主持人组织,分五个小组讨论、写作、发言。

活动的第三个环节:“走”的文学

1.小品表演:背起行囊走四方。(同学活动结束)

2.老师介绍“走的文化”。

“通过以上三个活动环节的学习,我们不难发现,衣食住行,行是最高境界。只有生活好了,我们才能到世界的任何角落;只有志在四方,才能增长我们的见闻,开阔我们的视野。无论是《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还是《西游记》《徐霞客游记》,古人用行动证明了“走”其实就是一种文化追求,一种理想实现的过程。现代社会,无论媒体还是个人,又在行走中找寻人类精神的家园。”(老师语)

a.走的文化:凤凰卫视的追求。

◆永远的三峡

◆两极之旅

◆欧洲之旅

◆千禧之旅

◆纵横中国

◆穿越风沙线

◆走近非洲

b.走的文学:现代文化人的采风。

余秋雨、唐师曾、周国平与他们的作品。

余秋雨与《文化苦旅》《千年一叹》《行者无疆》。

唐师曾与《我在美国当农民》《我钻进了金字塔》《我从战场归来》《重返巴格达》。

周国平与《南极无新闻》。

c.我们与“走的文学”。

◆“游”

◆“在旅行中成长”

◆“旅行计划”

◆“做有心的旅行者”

◆“锦上添花说对联”

◆自创对联

课后拓展性学习

1.以风景图片为内容写对联,也可以自己命题。

2.制定并落实暑假旅游计划,在旅游中去发现最细微的美,写旅行札记。

请出四位主持人,代表全体学生说出学习后的心声。全课结束。

    相关推荐

    “背起行囊走四方”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 《背起行囊走四方》教学设计3 背起行囊走四方──写景诗赏析 《背起行囊走四方》教学设计 《背起行囊走四方》教学设计1 《背起行囊走四方》活动评价 《背起行囊走四方》教学设计2 综合性学习:背起行囊走四方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背起行囊走四方》教学反思 综合性学习《背起行囊走四方》教学设计 八下第五单元教案3《诗词曲五首》《古诗苑漫步》 诗词五首(第五册第六单元) 八下第四单元教案3《吆喝》 第六单元《诗词五首》备课笔记 诗词五首(初中第五册第五单元)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方案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方案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方案 四下3、古诗两首 第八册第四单元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单元练习及答案:第一、二、五、六单元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走进信息世界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诗两首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八下第四单元教案5《俗世奇人》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五年级下册 第四、五、六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五年级下学期(第十册)五、六单元教案 八年级(下)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六年级第六单元《古诗词背诵》整体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教参:诗五首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第一单元《古诗二首》教案设计 八下第四单元教案2《端午的鸭蛋》 3、冰心诗四首教案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试卷 八年级下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测试 八下第四单元教案1《云南的歌会》 八下第五单元教案1《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传》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30课 诗五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6单元第30课诗四首(第二课时)》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5杜甫诗三首课堂学案 八下第三单元教案3《喂——出来》《科海泛舟》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合集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六册五单元教案 《春酒》 教案23(八下第四单元教案4《春酒》) 八年级语文下册单元练习及答案:第三、四单元 五年级下学期(第十册)七、八单元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合集 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月考卷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示例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合集 八年级第四单元写作教案 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古典诗歌 诗词五首(第五册第六单元):《饮酒》、《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渔家傲》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备课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诗四首中的《归园田居》《游山西村》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诗四首中的《归园田居》《游山西村》 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二首》教案3 八下语文第六单元同步复习题 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古诗文教案(五四制)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试题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答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六单元测试卷(苏教版) 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作文教案(五四制) 五年级下学期(第十册)三、四单元教案 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练习(五) 第五册第八单元检测题 八下语文第五单元同步复习题 第五单元 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诗五首》导学案 第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 教案 八下语文第四单元同步复习题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试卷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试卷 第四单元教案 八下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设计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总复习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答案 第八单元 第八单元 八年级下教参:诗词曲五首 诗五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五册第六单元检测题 诗词五首 《行路难》等 诗词五首 《行路难》等 六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模拟题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