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把现在写进文章----和孩子们聊作文

小编: :admin

看到这个题目,你一定会纳闷:“现在”是什么呀?“现在”有什么可写的?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现在”,如何?

“现在”,你在干什么?噢,坐在书桌前,正在看着我的这篇怪怪的文章题目??《把‘现在’写进文章》,你正在想:“从来没写过这样的题目啊,怎么写?……我得……也许可以是……说不定是这样写……也可以……”这些想法,正说明你在对题目积极思考呢。这可是好现象。接着聊??但要带上眼睛、耳朵,鼻子,脑袋。

“现在”,正是晚上7点多,摇头电扇在你的头上“哗哗”地转动,掀动着桌子上的报纸,“si嗤拉嗤拉”响;电视里正在播放“世界杯”足球赛实况。主持人的解说,足球场上的叫喊,欢呼,像滚雷一样。难得看电视的爸爸一会儿大声叫“好”,一会儿大声惋惜,还不时地拍手跺脚自言自语。,

“现在”,奶奶却不喜欢喝这杯“世界”热茶。她总是喜欢把老花镜架到鼻梁下端,专心地看着那本《夕阳红》。大概不会超过十分钟,她准会把看到的“养身之道”,加上自己的“演示”,全部告诉给妈妈听的??妈妈总是微笑地听着。

妈妈刚洗完饭碗,她一边听着奶奶的“演说”,一边把阳台里把晾着的衣服收回来,一件一件地叠着,又轻手轻脚地拿出针线,把一颗丢了的纽扣缝了上去,……

如果你的脑袋也在“现在”这个时间里,你就会想法了。“哦,原来爸爸也是个球迷!他平时是没时间看电视的。可“世界杯”一开演,他就放下手里的事,迷上足球了。奶奶,是家里最爱说话的人。她要是不说话,八成是在生气,今天看来奶奶很高兴。妈妈总是最早起来,最晚睡觉,做的事也最多。“

总之,只要你用眼看,用耳听,用心想,当然还可以用鼻子闻,用手摸,就能把“现在”的情景收进眼睛里、耳朵里,手里,心里……当然也就能够写进你的文章里。许许多多的“作者”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把文章写出来的,这个方法叫做“深入生活,体验生活”。

有了这段“现在的生活”,你用什么题目来写?想想,是用《我眼里的一家人》、还是《晚饭之后》、或者就是《现在》?你应该选择其中一个最有新意的也最能概括内容的题目。写的时候,可以把“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或者按人物的活动分成一小节一小节来写,这样层次会清楚一些。

写文章了。可以先给自己规定一下写作的时间。我看,写这篇文章21分钟也就差不多了。不信,你看着时间。

让我们读读这个同学用10分钟写的《现在》。我在文章里夹进一些对此文的看法。

现在

现在,我们正在写一篇莫名其妙的文章??《现在》。(这就是“开门见山”,直接进入题目。是的,这真是有点莫名其妙。)

教室里静极了。大家都低着头在写着,笔尖敲在桌面上,一片走笔声;一个同学轻轻地咳嗽了一声;还有一个同学打开文具盒在翻找着铅笔。老师在我们的座位中间巡视着,皮鞋踩在水泥地上,发出有节奏的清脆的“哒,哒”声。(小作者的耳朵真灵!轻轻的咳嗽声,走路的皮鞋声都写进文章了。我们读了,就能感到教室里静寂得很。)

夏老师到我们教室来听课了。她轻轻地迈着脚步,轻轻地翻开笔记本,写着……我知道,她生怕影响我们写作文。(用上“我知道”三个字,就把心里的想法写出来了,我们读着,就和小作者的距离近了。另外,用“我想……”“我肯定……”这些词语也都可以自然地写出人物的心里活动来。)哈!她怎么就不知道她已经被我注意到了呢?(好一个“注意”!这就是“仔细观察”!)

我的同桌正在转动着手里的笔杆,手指特别灵活,转的速度也很快,他曾经是班级里的“第一转笔手”。我猜想,他大概是写不下去了。转转手里的笔,会使脑子得到一点休息,我就有这个体会。(写文章就是这么自由的。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只要是和“现在”有关的内容,都可以写进去。小作者不是把同桌的过去和现在都写到了吗?)

啊,张老师正在看我呢!她的眼光好像在对我说“邵晨阳,赶快写文章啊。你看,别的同学都在加劲写呢。你可别落到最后交卷哦。”(这里用上“好像”,就由老师的眼光联想出了老师的语言。只要是联想的内容与文章主题有关,就能使文章写得长一点,丰满一点。)

我赶快低下头写起文章来,我会把这篇文章写好的。

读完邵晨阳同学的文章,你会想什么呢?你大概会说:“这个《现在》,我也会写啊!”

对!现在,你可以铺稿纸写了,或许会写得更生动。对了,别忘了看时间!

带着好心情参加考试

本星期,我们将要举行期中考试了。考试之前,大家都会有一定的想法,心情会很不一样。平时学习成绩相当不错的同学,信心满怀,同时告诫自己要小心谨慎对待考试,能够稳操胜券,这种心情真不错;平时学习成绩还可以的同学,希望这次考试卷上的题目容易点,能考出好成绩能不错,但把握不是很大,心里很有点担心,这种心情可以理解;还有些学习成绩不怎么样的同学,想着平时做的那些题目,觉得头皮有点发麻,不知道这次考试将会怎样的结果,心里一点底都没有,十分害怕;这种心情很容易把自己打垮。

不管是怎么样的心情,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希望能考出优秀的成绩。要想考出好成绩,除了有扎实的知识功底外,还有其他多种原因。

首先,要有一颗平常心,就把考试当作平时。拿到考试卷,无论看到的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是复习过的还是没有复习过的,你都要定定心心地看一遍,然后再定定心心地做下去;千万不可慌张也不可马虎,只把题目粗粗的看了一眼,就匆匆忙忙地做起来,结果常常出现题目上是这样的要求,你解答是另外一种题目的答案,张冠李戴答非所问不知所云;或者干脆把整个题目都丢了不做,直到考卷批过了,你才“啊呀,啊呀!”地后悔不止,那时侯可来不及了。

其次,你在答题时一定不要自以为是,想当然地解答考试题目,那也很容易出错。当你确认了题目的要求之后,要静心想一想,除了你想到的第一种答案,还有没有其他的答案,在几个答案之间,你注意比较和辨析,怎样才是最好的解答,书写的时候,要认认真真地写,一个字一句话一个步骤地仔细写过去,千万不能出笔误,明明心里想的准确的答案,而写到了考卷上却是错误的,那是很可惜的。

考试中总是会遇到这样的两种情况:遇到你不会做的题目,在这样的时候,很容易心慌心理素质不太好的同学可能会脑子一片空白,这样就完蛋了。所以,此时,你一定要说:“不要紧,不要紧,我肯定能做出来的!我肯定能作出来的!”你这样给自己鼓劲,往往真的能出现灵感,把题目解出来。即使暂时做不出来,你可以绕过去,做别的题目,等别的题目做完了,再回头来做。还有,当你做完试卷以后,离交卷还有一段时间,这时候,你要心静如水,心想:“我可能会有一两处错误的,我要好好检查一遍。”你一想,心就安静下来,就能检查出问题来了。等考试卷发下,你就不用“啊呀呀”地后悔了。

有个心理学家曾经做过实验,他在两个相同年级相同成绩的班级里做了两种完全相反的心理鼓动。结果,心理学家做了平静的考试心理辅导的班级比做了偏激的考试心理辅导的班级的平均分要高出5分,可见,心理是有作用的!

我希望大家要带着一份平常的仔细的坦然的认真的心情走进考场,把握好自己的心情,考出好的成绩来。

我对孩子这样说……

如果这个社会将延续应试教育,我应有足够的办法帮助孩子通过这一关;如果中国完全实施素质教育,我也应有足够的办法帮助孩子成为高素质的人。但我所处的时代不是这样一个时代,这是一个打着素质教育旗号,实行应试教育的时代。我平时一直在对孩子说“教”,真的说过很多。有好话、坏话、真话、假话、有用的话,没有用的话,以下是我自以为说得不错的好话……

生命是平等的

孩子,你可以去探究生命的起源和价值,生活的意义和方式,去面对每一个生命,但是如果不思考生命的诞生和消亡,不思考生命的意义和存在,孩子,你就永远没有深度的思想。

你不能肆意地消费自己的生命,因为生命的诞生有父母的功劳,你必须呵护自己的生命,就是在呵护父母的功劳。安全是基线,平和是准则。无论遇到什么,千万不能自暴自弃,那不是你的专利。

人类只有一个道德标准

这个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道德在这个时代被复杂化了,但并不因为复杂化而失去它应有的标准。道德是人类作为人的共同的标准和规范,如果没有人类共同的道德和规范,道德便成为伪君子为达到其目的的工具和借口。值得尊敬的人,不是他出身豪门贵族,也不是他外表的气宇轩昂,而是其道德水准和他生命赋予他人格的魅力。

道德:一是“道”,二是“德”,“道”即,认真之道,追求之道,专注之道;“德”即:善良、宽容、诚实、努力,尽量做好对客观有利对自己也有好处的事。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道德是客观利益和主观利益的最大交汇点。

你可以不成为最出色的人,但你可以成为最出色的自己

孩子,你因为独特而成为众多风景中的一道,或许你这道风景不是最亮丽的,但你可以让这到风景达到他本身最亮丽的状态。所以观赏风景既要看别处他景,也不要忘了欣赏自己的独特之美,两者兼顾为要。

你有选择你生活方式的权利

你不需要为了迎合谁而改变自己的兴趣和志向。你的兴趣,你的天赋,应该成为你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当你可以独立选择的时候,我们会用我们已经获得的经验,和你一起分析选择的利弊,当你作出选择的时候,无论你如何选择,我们都支持你,我们永远是你的后盾,因为你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爱。

失去精神的生命同样是苍白的

人具有超越其他生命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一种向上的精神,是一种可以被打败但不能被打倒的精神,是一种在挫折面前可以哭泣但不能退缩的精神,是一种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义无返顾的精神。

记住。精神和感情一样,是没有谁可以送给你的,是需要你自己锤炼和体悟的。。

诚信,生命、尊严和道义如何选择

孩子,在诚信和生命之间,是为生命而放弃诚信,还是为诚信而放弃生命?在生存和尊严之间,是为了生存而放弃尊严,还是为了尊严而放弃生存?在生命和道义之间,是为了生命而放弃道义,还是为了道义而放弃生命?我的选择是前者,而不是后者。因为只要生命存在,生存着,那么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过去的不代表现在,现在的不代表将来。

你属于这个世界。

你不仅仅是父母的孩子,不仅仅是中国的一分子,你应该认识到你是世界的一份子。立足于人类的共同利益,你的眼界才能开阔,你才能真正理解在这个世界上什么是公理,什么是正义,什么是民主,什么是自由。你属于这个世界,你更能拥有广阔的胸怀,你更容易学会宽容,关爱和感恩。

赏识教育是实施教育理念的平台

赏识是发自内心的赏识,不是为了哄你,讨好你的赏识;其次,赏识的内容是赏识你的生命和价值,赏识你的自尊和能力。你有你的判断力,当你确认我是发自内心赏识你的时候,你和我和成为了亲密的朋友,我们就很容易达成共公识,一起去改正一个错误,克服一个困难,越过一道沟坎。

理性的爱是实施教育理念的基本条件

理性的爱是有原则的爱,在理性的驱使下,我们只能把感性的爱埋在心里。我们之间应该有一个共同需要遵守的契约。这个契约可以确保我们不随心所欲地实施奖励和惩罚,你得到奖励和得到惩罚都依据这个契约。我把它称为我们的“基本法”。因为有了这个契约,你更能懂得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惩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自由。不管接受奖励和惩罚,我们都要象绅士一样坦然面对。这不关系到我们是否还是朋友,是否还是爱你,仅仅是执行一个个契约和制度。

培养能力和增长知识

培养能力的立足点是培养兴趣和欲望。其次是“不给你一个标准答案。”有时候也需要有一点灌输。

耐心的限度

我的耐心主要放在调度你的兴趣调整你的情绪和活跃你的学习和生活。但是因为你自己的原因根本就没有主动性,这就不是耐心的问题,我们将按照契约的规定执行,哪怕惩罚,这就是耐心的原则。

民主和尊重是沟通的重要方式

我和你是独立的个体,我的愿望和你的愿望往往存在差异,这就决定两者之间需要更多的沟通。没有沟通,所有的教育理念只能在扭曲的状态下进行,效果当然不会好。沟通中最重要的方式是民主。这种民主是有限的民主,你可以提要求和建议,我也可以提出建议和要求。尽可能满足你的要求,当出现重大分歧的时候,我就需要用我的监护人权利,因为你还没有达到完全民主权利的年龄,在你达到完全公民权的时候,我和你的表决是同等的。

不管我们之间有多大的分歧,我都要尊重你,听你把话讲完,然后请你说说“为什么……”并且一再地问:“你还有什么要说……我正听着。”希望你也这样尊重我们。

没有空间限制的课堂

你不是生活在课堂中,而是生活在现实生活中。课堂对于整个生活来说,实在是太小了,小到你今后完全可以离开它。在超越课堂的更广阔的天地里,你都需要学会切实体会和真实感悟。

留一个缺口

我的理念在你看来会有很多缺陷,所以,你还需要学会自己去感悟很多东西。我要留给你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你学会选择一些自己想做又能做好的事。

给你两件武器

快速读、写、算、记,和练脑力。诀窍是“快速”,原则是“练脑力”。这样相当于延长了你的考试时间和降低了考试的难度。所以平时做作业,一定不要忘记看时间,时间是能煎逼出灵感的!做作业时,要常常地想:“能不能再想出比这更好的办法……”

作文教学,为什么能快乐?

一、作文教学中,热情、趣味、兴趣等非智力因素起着领先作用,这种热情,趣味、兴趣相伴相随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作文知识和能力自然而然地获得了提高。

作文是需要观察、记忆的,经过想象和逻辑思维后,便可操作(写作)成为一篇文章。但是,观察和记忆的浅或深,细或粗,真或假,是受热情、趣味、兴趣的非智力因素制约的。试想,让孩子去听一个政治报告,多数不会愿意;而让孩子看儿童动画片,多数会兴致盎然并能清楚地讲述出来。对于孩子,激荡作文情感的最好方法是将每一个教学单元的内容都设计成带有游戏性质的生活场景,这个游戏伴随作文教学的全过程,学生便能饶有情趣地观察、记忆、想象、逻辑,直至操作(写作)成文章。这里举个例子。

低年级作文《藏糖找糖》,作文游戏规程如下:

1、教师在每张课桌上发两颗糖果,先请同学仔细观察糖果。看看它的包装纸是怎样的,读读包装纸上写的文字,确认糖果的种类。再掂一掂轻重、捏一捏软硬,闻一闻甜味。学生一边观察一边写作,不经意间就能写七、八十个字。

2、请同桌跑出教室,很快地把这块糖果藏到教室外某一隐蔽处。另一同学则要埋头在桌面上,不能看到藏糖情况。同桌藏糖回来,要写简短“说明书”,写清楚朝什么方向走,走几步,到哪儿拐弯,糖果藏在什么东西的上、下、左、右。写完“说明书”,同桌则按照“说明书”内容外出找糖。一分钟后,找糖的同学回教室,两人各自写作藏糖或找糖的经过。这一写,又能写出百把字来。

3、“品尝”糖果,把味觉和心情写进文章。这一写,又是三四十字。

课堂上,学生一边游戏一边写作,或一阵风似的跑出(进)教室,或展纸静思动笔写作,一如波涛起伏的海面:卷涌而来时澎湃高涨;席卷而去时水平如镜。

游戏中,“糖果”的意义改变了,它作为教具学具出现在教学现场,自然使学生感到有趣。在老师的指点下,仔细观察了糖果的包装,种类、轻重,大小,软硬,味道等等情况;更激趣的是,想要吃到糖果,还须先“藏”后“找”,藏则隐蔽,找则对路,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藏糖的学生,他必须牢记藏糖的路程、方向,方位,并注意藏匿糖果处附近的标志物----这是极其细致的观察和记忆实践;藏糖回来,还得用文字“说明”藏糖的路线、路况、方位----这是比较周到的想象和逻辑表达过程。

找糖的同学,受找糖的任务驱动,他必须仔细阅读藏糖“说明书”,准确理解后还须转化为准确的行动。这中间培养阅读和观察能力。

整个游戏过程没有传统作文的教学形态。每个学生都在游戏中仔细观察,深刻记忆,真切体验。“游戏太有劲了”,学生常常是窃笑着写文章,语言清新、生动,不知不觉地达到了作文知识和能力的训练目标。

二、作文内容与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就易发现生活、表达生活、感悟生活,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和成长需要,体现着“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这样,写的作文内容要有意义,立意要高尚独特,语言要简洁优美……而作文教学过程又与此要求相悖,学生高不企及,产生了望而生厌心理;其次是教材作文命题大而无当,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如写作《记忆深处》。小学生的“记忆”留于浅表且转瞬即逝,新“记忆”层出不穷,深处怎么会有记忆呢?再比如写作《一件有意义的事》,

“意义”这概念表述得过于抽象,学生无法形象认识“意义”,就胡编乱造应付作文,丧失了自由表达的快乐。

作文教学内容要亲近学生生活,有两个着眼点:一是零距离,二是近距离。何谓“零距离”?是以自身作为观察、记忆、想象、感受的对象,让自己成为作文的主要题材;何谓“近距离”?是以周围的、关切的、熟悉的、新鲜的生活为主要观察对象,让学生近距离地采撷作文题材。

我们以“贴近生活”为思考背景,拓宽写作内容。既写过去,又写现在,还写将来;既务虚,又务实;既写本教材作文,也写他学科作文。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表达生活,感悟生活。

请看六年级一作文设计:

我们的牙齿

课前准备:阅读《怎样记录和数牙位》一文,全班同学都洗净自己双手。

1、请摸摸自己的门牙,是否平滑?是否整齐?牙齿之间有没有缝隙?再摸摸嘴里的磨牙,是非常光滑还是凹凸不平?请把牙齿合上,注意上下两排牙齿刚好合在一起吗?是否略有错开?请一边观察一边记录。

2、请仔细观察同桌的门牙、侧门牙、尖牙(俗称犬齿或虎牙)、前磨牙和后磨牙,看看它们的大小、长短、尖不尖?白不白?尤其是尖牙的长相,像犬牙还是像虎牙?再仔细看看,有没有蛀牙?有没有黑斑或黑洞?请一面观察,一面记录。

3、相互问一问用牙卫生情况?早晚是否刷牙?用什么牙刷、牙膏?怎样刷牙?请你写下调查的情况并提出护牙建议。

这课内容设计别致。牙齿,作为作文课程教学资源,有信手拈来之便。学生通过看看、摸摸、问问、想想等多种观察手段,俨然扮演一会“牙医”角色,完成

“我们的牙齿”观察调查任务,为作文提供了素材,也使十分严肃的学习活动演变成游戏活动,学生写作兴趣盎然。

写到此,我联想到一些老师在课堂模拟“角色表演”的情景。一些学生头戴饰物,成为了“青蛙、老虎”等等,表演起来却不知所措,没有着落,教室里一时嘻嘻哈哈起不到效果。究其原因,是没有“角色”的任务驱动,假“角色”游离在真“角色”之外。

由《我们的牙齿》写到《我的鼻子(眼睛、耳朵)》甚至《一颗小痣》《一根头发》《一张废纸》等;写作的内容还扩展到数学、英语、科技、体育等学科领域,把日常的学习、生活场长期以来,作文与学生生活不贴近。这其中有两大原因:很多教师要求孩子象作家、记者一景迁移到课堂里,造就了一个个的生活源泉。丰富详尽地再造了一个个生动的生活情景。

在此,摘录游戏活动100例中一些题目,体会这些游戏“贴近学生生活”的特点,理解作文教学也要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思想。

以“自我”为写作内容的作文题目有:《我们身上的长度》《小小手心世界》《我左手的大拇指》《认识耳朵》《猜中指》……

培养生活能力,体现人文关怀的作文题目有:《从教室到厕所》《整理书包》《学包书》《文具大家庭》《穿衣服,系鞋带》

培养学习能力,综合多种学科内容的作文题目有:《5分钟读一本书》《把文章拉长的办法》《查字典比赛》《数字陷阱》《猜数字》《摩擦力的大小》

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题目有:《视力调查》《饮食习惯的调查》《语文、数学、英语期末考试成绩预测》《设计一份语文毕业试卷》《请你出期黑板报》《小体育活动比赛方案设计》

这些作文题目与学生生活亲近,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还与学生的成长需要相吻合。课堂教学时,这些内容演绎成了一个个游戏,作文教学在情景中展开,在活动中推进,学生

“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从长远看,把培养学生爱生活、爱学习的情感目标,会生活、会学习的能力目标落到了实处。

三、以“元素化”的训练形式,把作文的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镶嵌在游戏式背景中,学生在接受游戏的同时也接受了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这样的训练卓有成效。

传统的作文教学,除了教师讲授指导外,就是写作文。学生写作文,也常常模仿性写作。类似一些课堂上的“读写结合”的训练,借用课文(范文)中的语言形式,写一些与课文(范文)没有任何联系的话。这样的写作教学是落不到实处的。

能不能把作文理论和技能的教学演化在某个游戏情景里来训练呢?我们尝试着在作文游戏中涵盖作文元素训练,也设计了一系列的以游戏为背景的作文课件。

譬如,有一个《关于耳朵的三个实验》的游戏,就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听力和想象力:

教室完全安静下来,老师对学生说:“我将打开教室里的电扇,请你们仔细辨听电扇启动、急转、停歇时的声音变化,并想想这些声音象什么?”于是所有学生刻意倾听电扇的声音并且把这些声音都写了下来。

写毕,老师又说:“请你们仔细倾听三个滑稽的喷嚏声。”有两个学生各自分别表演了“大声喷嚏”“低声喷嚏”,老师也表演了“无声喷嚏”----张大了嘴只是

“亲吻”

空气而不发出声音的喷嚏。学生一边欢笑着听完滑稽喷嚏,一边想象着这些声音中的形象,很快也写成了文章。

又写毕,老师请学生都埋在课桌上,不能看老师做的一系列动作,根据老师动作时相应发出的一串声音,猜测“老师在干什么”。

这个平常的游戏训练了两个写作技能“元素”----听力和想象。学生作文时,能把平常的声音描绘成具有故事性,文学性的“作品”。譬如,把电扇声音变化想象成“暴风雨前后”;把三个滑稽喷嚏想象成“武松式喷嚏”“黛玉式喷嚏”“虚惊式喷嚏”……这说明,学生身临游戏全身心地体验感受了“声音”和“形象”后,就可以落实写作元素的训练,提高语言水平和能力。

教师在点评作文时有意指出,这是“丰富的想象力”,借此揭开了作文理论的神秘面纱。可以想见,以后若提问起“想象力”是什么,,学生定会把这个理论连同游戏背景一起从记忆中挖出,对“想象力”概念的理解会很形象具体。

“元素化训练”的形式在作文教学中获得成功。便拓宽了作文教学的训练路子,很多作文元素训练的游戏便翩然出现。譬如:《老师进入教室的10秒钟》,观察人物表情的训练;《两分钟是多久》,训练人物心理的描写;《做眼保健操》,描写人物动作的训练;《小小手心世界》,刻意描写训练;《快捷观察》,训练敏锐的观察力,《一个题目,五种开头》,训练作文开头的写作……迅速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水平。

有些教师担心这样的作文训练能否提高考试作文的成绩,觉得考试作文不是这么回事。其实,这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无论什么性质的作文,都必须要会摄取材料,必须要会观察、记忆、想象、逻辑,必须会把生活演化成为文字。老师们是否能从上述的内容中感知到,这些个“必须”,都已经了无痕迹地融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了?老师们可放心,当学生已经掌握了这些能力后,考试作文时,他们也会有一颗平常心,而且他们会象一个个魔袋似的,想从里面拿出什么东西来就可以拿出什么东西来,以至写出满意的文章,还你一个喜悦。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一、课前絮语:为什么“1+1

可以等于1”?

这几年,我所在的城市变化大极了。随时随处地看到拆迁、建造,整个城市几乎就是一个大工地。每当我走在坑坑洼洼,尘土飞扬的道路旁,就要不停地埋怨:“好好地……拆!拆个没完没了!”然而过了一年半载,我再去这些地方时,漂亮宽阔的马路,新颖别致,玲珑典雅的楼群引得我眼球发亮,又情不自禁赞叹起来:“旧的拆了就是好!否则怎么会这么好的新气象?”这时候,我明白:拆和建,旧和新在对立地转化着的,奇迹似乎是在破坏中诞生起来的。这个想法很使我振奋

,还很想与大家交流交流,听听大家的想法。恰好,今天有快乐作文课,交流的最佳时机到了。

开始上作文课了。我先请大家看这个算术题:“1+1=?”

别以为我在发烧!我希望大家想想,除了“1家等于2”,还可能有多少答案?先听我说:“1+1=1。指的是1(里)+1(里)===1公里。”有个学生忽闪着快活的眼睛说:“有了!一个面包加上一根香肠,等于一只汉堡包。”“有道理。”我肯定了他的解释。

这个发言启发了大家:答案就一个接着一个地来啦!

“一支蓝颜料加在一瓶清水里,等于一瓶蓝墨水。”

“一块铁加上一块铁,融化后,还是等于一块铁。”

“一滴水加一滴水还是等于一滴水。”……

看着大家说出了那么多的答案。我赶紧推出一组“奇怪”的算术题:“请你们解释这些算术等式的意思。3+4=1

10+14=1

7+5=1

49+51=1……”

但见同学们歪着脑袋,眨着眼儿,正努力地想着呢!

还是让我来点提示吧:“能否跳出数学运算的一般规律,在等式的数字后加上个适当的量词,就象‘1里+1里=1公里’。

也许,这答案就出来了。……”说到这里的时候,学生就陆陆续续举手回答了。

“3天+4天=1周”……

“10小时+14小时=1天”……“7

个月+5个月=1年”……直至最后一题,在一番讨论和辨析后,认为是“49厘米+51厘米=1米。”

得到意外的结果,大家自然高兴得小脸通红。我趁机一番讲话:

“依照十进位制的计算法则看,‘3+4=1’是荒唐的。但是,当我们的思维从这些计算法则中跳开来,把生活中某些数量关系的数据放到题目中,我们就能得到不同一般计算的答案,而且,答案不再是唯一的一个。之所以出现这样奇怪的等式,我们只是在数字后面加上了‘量词’。数与数的关系就变成了数量之间的关系了??一个新的等量关系出现了!”说到这里的时候,我分明看到了同学们若有所思的眼神,“这就说,当我们打破原有的思维方式,建立起一个崭新的思维方式后,我们就会进入一个很广阔的充满无穷趣味的境界,很多原先被认说到这里,我从包里拿出了一个玻璃瓶。引的学生们高兴得神采飞扬,他们知道,要做个有关瓶子的游戏了。

二、课堂游戏: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我把一只细长的象一截甘蔗似的玻璃饮料瓶放到讲台上,它直棱柱的瓶体,圆圆的瓶口。我又拿出了一个薄薄的、透明的塑料保鲜袋,张开塑料袋的口,使劲地挥了几下,再迅速旋紧袋口,扎起了一个鼓鼓的塑料袋。

学生们全神贯注地又饶有兴致地看着我的举动。“请你们比较一下,桌上的这个瓶子和手中的这袋子,哪个体积大?”我问。“这还用问?一看就知道了。”学生觉得这个问题多余。“好,现在请你们把这个鼓鼓的塑料袋装进圆嘴巴的玻璃瓶。”我扬着手中的塑料袋说着。

一个胖胖的学生走上讲台,接过我手里的塑料袋,把它揉了又揉,挤了又挤,压了又压,但是塑料袋的形状一点也没有什么变化。既然塑料袋不能变小,那么也就无法把它装进小口的玻璃瓶里去了。他只得摇着脑袋走下座位。

倒是一边的学生吓得一会儿闭上眼,咧着嘴,一会儿把耳朵捂得紧紧的。

一个瘦瘦的男孩儿,满脸堆着笑容走上讲台。他的笑容,让我感到他是

“有招”的人。就见他左手拿过塑料袋,看了看,突然扬起右手掌??大家都吓得闭上了眼睛,就连我也不由自主地退到一边,坐在后排的两个调皮鬼,竟然很夸张地从座位上跑出来,缩到了教室的角落里,好象地震要来临似的。

“啪??!”一声响。大家睁开眼一看,瘦男孩正不紧不慢把炸了大口子的塑料纸塞进了小瓶瓶口。

“噢哟??原来可以这样啊?”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议论起来,话语中含着几份遗憾,几份不服,可不服不行,人家确确实实是把塑料袋装进瓶子里的呀!而且我也没有规定塑料袋不准破的呀!

此时,我做了个短小的总结发言:“看来,只要改变一下塑料袋的形状,就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了。”

游戏还要进行下去。

我又从包里拿出了一个玻璃瓶??那种装酱菜的圆口短瓶子,象个圆圆的番茄似的。

我把又短又圆的玻璃瓶和那个细长的瓶子放在一起。说:“现在,我要你们其中的把一个瓶子装到另一个瓶子里去。”

有个学生跳到讲台前,把细长瓶子的瓶口往短短的小瓶子圆口里装。“吱??”一声很尖利为是“不可能”的也能变为“可能”的了。这大概可以看作是数学中的‘拆迁’和‘建造’。”

的玻璃摩擦声!两个瓶口相互套住了,既拔不出来,又没法把另一个瓶子“吃”进瓶肚子里去。他只得求助我把瓶子口解开套,走下位子了。

有个圆脸蛋的孩子,一个劲地问我:“能不能把瓶子敲碎?碎瓶子算不算瓶子?”我看着他,笑而不答。他疑惑着,思索着,好象从中感到了什么,看看教室里的地板,再看看室外的水泥地,就拿起两只瓶子,径自朝教室外走去。

班级里的同学先是一愣,进而也一窝蜂似的跟随着出去了,那高兴劲就象是去看魔术。我从教室一角拿过一把扫帚,随着大家也走了出去。

教室门口的场地上,“圆脸”被大家围在中心,就见他高高举起手里的一只细长瓶子,恍若要将它从高处摔下。大家又一次紧张起来,不知谁在提醒:“注意看,这个动作写进文章的!”我暗自高兴,我喜欢这种敏捷的“插嘴”。或许,是他的提醒,“圆脸”轻轻地放下了高举的手,蹲下身子,又笑着看了大家一眼。忽然间,他极其有力地将手中的瓶子对着水泥地面重重一磕!瓶子碎了,地上满是晶莹的碎片。

我随即将一片片碎“水晶”捡到短瓶子里。

细长瓶子的“部件”全装到小口圆瓶里了。紧接着,我仔细地把地面扫了一遍??就怕有看不见的细小玻璃碎屑散落在地上硌着同学的脚。

身旁身后满是“啊!啊!”的惊叹声。感想也多了:

“在大家都没有想到都不敢想的时候,你想到了,就能创造出一个奇迹来!”

“把大瓶子装进小瓶子,原先想想是不可能的,而把瓶子砸碎了,大瓶子就算是装进小瓶子了。”

……

一个文绉绉的男孩子还说了自己的联想:“我懂得了,只有大胆地科学地“破坏”一些旧东西,才能创造出新的东西来。我们城市里一些破旧的房子拆除了,就可以建造出高大的新楼房来,一些狭窄的街道挖掘了,就可以建造出宽阔的新马路来。”

我很赞同他的发言,只是做了一点强调:“‘破坏’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出新的奇迹。如果‘破坏’了,却有害于大家。那这样的‘破坏’是决不允许的。”

三、出什么题目好?

这个游戏确实有点新奇,因此我请大家出题目时,他们的思维显得很活跃。很快就在黑板填满了题目:

《大胆地变!变!变!》、《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在“破坏”中创造奇迹》、《跳出一般思维的“破坏”》、《砸瓶子的启示》、《变换角度的“破坏”》、《破坏就一定是坏事吗?》

显然,这类题目都在对游戏意义进行思考;而女同学出的题目就带有一种情感,柔柔的,也不错:《吓坏了,可是我也明白了》、《为什么能把大瓶子装进小瓶子里去?》《我学会了“破坏”》

我建议大家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并能把这个题目里的意思写明白的题目写到作文中去。

四、读读同学们写的“游戏”

“不可能”能变成“可能”吗?

上课了,老师从包里拿出了一个长瓶子。那瓶子大概地有一个香蕉那么长那么粗;接着,她又从包里拿出了一小小的矮瓶子,大概有一个拳头那么大。一长一矮,真不知老师要捣什么鬼。

正当我们疑惑不解时,老师开口了,她说:“谁能把这个大瓶子装进这个矮瓶子里呀?”顿时,教室里安静下来了。我想:“老师真是异想天开!那么长的瓶子怎么能放在一个矮瓶子呢?”这时,孙翰祥举手了,他要把长瓶子放进矮瓶子里。我想:“你孙翰翔是神仙还是外星人?你能有这般神力?”我让自己回过神来,看看这个想白日做梦的孙翰翔会怎么办。

只见他把长瓶子的瓶口往矮瓶子的瓶口里压,可是,那瓶子就是硬骨头,怎么也不肯让孙翰翔压进去。他只好无可奈何地走下座位去了。

下面,又出现一个异想天开的“家伙”,他就是谈飞。他当然知道硬压是压不进瓶子的,如今唯一的办法是,把那个长瓶子砸碎。可是,老师会不会同意呢?他连忙问老师:“能不能把瓶子砸碎呀?”老师说:“问你自己好了。”这下可把谈飞急坏了;如果把瓶子砸碎,保不住老师会骂;不砸碎瓶子呢。又要错失良机。最后,他经过艰难的思想斗争,跑到屋外,想摔坏瓶子,但很是犹豫。这时,孙翰翔连忙拿过谈飞手里的瓶子,轻轻地朝空中一抛……

碎还是没碎?就由老天来决定了。

只听的“啪啦??”一声响,瓶子碎了。同学们都高声欢呼起来。

老师也走过来,她一边捡起那个长瓶子的“残骨”放进那个矮瓶子里,一边对大家说:“这不就是把‘不可能’变成

‘可能’了吗?”

五、下课前再听老师说几句话

今天的这个游戏,我们是想引导大家学习和理解“破旧立新”的思维方式,而且也希望大家能通过这个游戏,能不断地开拓自己的思维方式,使自己的思维更灵活,思考得更远。

陆德一的文章把整个游戏过程写得清清楚,叙述的语言也很风趣,这使他的文章增添了不少乐趣。他把自己的心理想法也随时地写进文章。这写法很好,使文章有高低起伏的感觉。文章的结尾很自然地回答了题目上的问题,使得文章比较完整。

怎样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这几年,城市建设速度快极了。随时随处地看到拆迁、建造,视野里,城市几乎就是一个大工地。每当我走在坑坑洼洼,尘土飞扬的道路旁,就要不停地埋怨:

“好好地……拆!拆个没完没了!”

然而过了一年半载,我再去这些地方时,漂亮宽阔的马路,新颖别致,玲珑典雅的楼群引得我眼球发亮,又情不自禁赞叹起来:“旧的拆了就是好!否则怎么会这么好的新气象?”

赞叹之余,我忽地明白:拆和建,旧和新原来是在对立中转化着,奇迹似乎和“破坏”紧密相连。我很想把这个想法与同学们交流交流,听听他们的想法。于是,我选择一堂作文课作为交流的时机。

作文课上,我先请大家思考这个算术题:“1+1=?”

学生疑惑地看着是,可能以为我在“发烧”??这怎么能让六年级的学生来做?

我请大家想想,除了“1家等于2”,还可能有多少答案?比如:“

1(里)+1(里)===1公里。”

有个学生忽闪着快活的眼睛说:“有了!一个面包加上一根香肠,等于一只汉堡包。”“有道理。”我肯定了他的解释。

这个发言启发了大家:答案就一个接着一个地来啦!

“一支蓝颜料加在一瓶清水里,等于一瓶蓝墨水。”

“一块铁加上一块铁,融化后,还是等于一块铁。”

“一滴水加一滴水还是等于一滴水。”……

看着大家说出了那么多的答案。我赶紧推出一组“奇怪”的算术题:“请你们解释这些算术等式的意思。3+4=1

10+14=1

7+5=1

49+51=1……”

但见同学们歪着脑袋,眨着眼儿,正努力地想着呢!

我赶紧给点提示:“如果你能跳出数学运算的一般规律,在等式的数字后加上个适当的量词,就象‘1里+1里=1公里’一样。

那么,答案就出来了。……”说到这里的时候,学生就陆陆续续举手回答了。

“3天+4天=1周”……

“10小时+14小时=1天”……“7

个月+5个月=1年”……直至最后一题,在一番讨论和辨析后,认为是“49厘米+51厘米=1米。”

得到意外的结果,大家自然高兴得小脸通红。我自然地一番讲话:

“依照十进位制的计算法则看,‘3+4=1’是荒唐的。但是,当我们的思维从数字计算法则中跳出来,把生活中的某些数量关系演绎到题目中,我们就能得到计算法则之外的新答案。之所以出现这样奇怪的等式,我们只是在数字后面加上了‘量词’,数与数的关系就变成了数量之间的关系了??一个新的等量关系出现了!”说到这里的时候,我分明看到了同学们若有所思的眼神,“这就说,当我们打破原有的思维方式,建立起一个崭新的思维方式后,我们就会进入一个很广阔的充满无穷趣味的思维境界,很多原先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也能变为“可能”的了。这大概可以看作是数学中的‘拆迁’和‘建造’。”

教室里异常安静。除了椅子移动的声音。我想,应该让学生有更加形象深刻的感受……

我把一只细长的象一截甘蔗似的玻璃饮料瓶放到讲台上,它直棱柱的瓶体,圆圆的瓶口。我又拿出了一个薄薄的、透明的塑料保鲜袋,张开塑料袋的口,使劲地挥了几下,再迅速旋紧袋口,扎起了一个鼓鼓的塑料袋。

学生们全神贯注地又饶有兴致地看着我的举动。“请你们比较一下,桌上的这个瓶子和手中的这袋子,哪个体积大?”我问。“这还用问?一看就知道了。”学生觉得这个问题多余。“好,现在请你们把这个鼓鼓的塑料袋装进这个玻璃瓶。”我扬着手中的塑料袋说着。一个胖胖的学生走上讲台,接过我手里的塑料袋,把它揉了又揉,挤了又挤,压了又压,但是塑料袋的形状一点也没有什么变化。既然塑料袋不能变小,那么也就无法把它装进小口的玻璃瓶里去了。他只得摇着脑袋走下座位。倒是一边的学生吓得一会儿闭上眼,咧着嘴,一会儿把耳朵捂得紧紧的。一个瘦瘦的男孩儿,满脸堆着笑容走上讲台。他的笑容,让我感到他是

“有招”的人。就见他左手拿过塑料袋,看了看,突然扬起右手掌??大家都吓得闭上了眼睛,就连我也不由自主地退到一边,坐在后排的两个调皮鬼,竟然很夸张地从座位上跑出来,缩到了教室的角落里,好象地震要来临似的。“啪??!”一声响。大家睁开眼一看,瘦男孩正不紧不慢把炸了大口子的塑料纸塞进了小瓶瓶口。“噢哟??原来可以这样啊?”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议论起来,话语中含着几份遗憾,几份不服,可不服不行,人家确确实实是把塑料袋装进瓶子里的呀!而且我也没有规定塑料袋不准破的呀!

此时,我做了个短小的总结发言:“看来,只要改变一下塑料袋的形状,就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了。”

游戏还要进行下去。

我又从包里拿出了一个玻璃瓶??那种装酱菜的圆口短瓶子,象个圆圆的番茄似的。“请你们把这个??”我指着那个细长的瓶子对学生说,“放进那个里面去!”我又指指向那只番茄似的瓶子。

有个学生跳到讲台前,把细长瓶子的瓶口往短短的小瓶子圆口里装。“吱??”一声很尖利的玻璃摩擦声!两个瓶口相互套住了,既拔不出来,又没法把另一个瓶子“吃”进瓶肚子里去。他只得求助我把瓶子口解开套,走下位子了。

有个圆脸蛋的孩子,一个劲地问我:“能不能把瓶子敲碎?碎瓶子算不算瓶子?”我看着他,笑而不答。他疑惑着,思索着,好象从中感到了什么,看看教室里的地板,再看看室外的水泥地,就拿起两只瓶子,径自朝教室外走去。

班级里的同学先是一愣,进而也一窝蜂似的跟随着出去了,那高兴劲就象是去看魔术。我从教室一角拿过一把扫帚,随着大家也走了出去。

教室门口的场地上,“圆脸蛋”被大家围在中心,就见他高高举起手里的一只细长瓶子,恍若要将它从高处摔下。大家又一次紧张起来,不知谁在提醒:“注意看,这个动作写进文章的!”

我喜欢这种敏捷的“插嘴”。或许,是他的提醒,“圆脸蛋”轻轻地放下了高举的手,蹲下身子,又笑着看了大家一眼。忽然间,他极其有力地将手中的瓶子对着水泥地面重重一磕!瓶子碎了,地上满是晶莹的碎片。

身旁身后满是“啊!啊!”的惊叹声。感想也多了:

“大家都不敢想的时候,你想到了,就能创造出一个奇迹来!”

“把大家伙装进小家伙里面,原先是不可能的,但是把大家伙砸碎了,就能算装到小家伙里面去了。”

一个文绉绉的男孩子还说了自己的联想:“我懂得了,只有大胆地、科学地“破坏”一些旧东西,才能创造出新的东西来。我们城市里一些破旧的房子拆除了,就可以建造出高大的新楼房来,一些狭窄的街道挖掘了,就可以建造出宽阔的新马路来。”我很赞同他的发言,只是做了一点强调:“破坏”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出新的奇迹。如果“破坏”了,却有害于大家。那这样的“破坏”是决不允许的。

这个游戏确实有点新奇,因此,当我请大家出作文题目时,他们的思维显得很活跃。很快就在黑板填满了题目:《大胆地变!变!变!》、《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在“破坏”中创造奇迹》、《跳出一般思维的“破坏”》、《砸瓶子的启示》、《变换角度的“破坏”》、《破坏就一定是坏事吗?》

我建议大家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并能把这个题目里的意思写明白的题目写到作文中去。

请读读同学们写的“游戏”

“不可能”能变成“可能”吗?

上课了,老师从包里拿出了一个长瓶子。那瓶子大概地有一个香蕉那么长那么粗;接着,她又从包里拿出了一小小的矮瓶子,大概有一个拳头那么大。一高一矮,真不知老师要捣什么鬼。

正当我们疑惑不解时,老师开口了,她说:“谁能把这个‘大家伙’装进这个‘矮家伙’里去呀?”顿时,教室里安静下来了。我想:“老师真是异想天开!那么长的瓶子怎么能放在一个矮瓶子呢?”这时,孙翰祥举手了,他要把长瓶子放进矮瓶子里。我想:“你孙翰翔是神仙还是外星人?你能有这般神力?”我让自己回过神来,看看这个想白日做梦的孙翰翔会怎么办。

只见他把长瓶子的瓶口往矮瓶子的瓶口里压,可是,那瓶子就是硬骨头,怎么也不肯让孙翰翔压进去。他只好无可奈何地走下座位去了。

下面,又出现一个异想天开的“家伙”,他就是谈飞。他当然知道硬压是压不进瓶子的,如今唯一的办法是,把那个长瓶子砸碎。可是,老师会不会同意呢?他连忙问老师:“能不能把瓶子砸碎呀?”老师说:“问你自己好了。”这下可把谈飞急坏了;如果把瓶子砸碎,保不住老师会骂;不砸碎瓶子呢。又要错失良机。最后,他经过艰难的思想斗争,跑到屋外,想摔坏瓶子,但很是犹豫。这时,孙翰翔连忙拿过谈飞手里的瓶子,轻轻地朝空中一抛……

碎还是没碎?就由老天来决定了。

只听的“啪啦??”一声响,瓶子碎了。同学们都高声欢呼起来。

老师也走过来,她一边捡起那个长瓶子的“残骨”放进那个矮瓶子里,一边对大家说:“这不就是把‘不可能’变成

‘可能’了吗?”

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由得对学生说起以下“哥伦布的故事”:

有人打赌说:“鸡蛋是竖不起来的!”可是哥伦布走过来,拿起鸡蛋轻轻往桌子上一扣,

蛋壳破了,鸡蛋稳稳地“站”在桌子上!那人说:“赖皮!怎么能够敲破鸡蛋呢?”哥伦布说:“你没有说不能够敲破啊!”

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告诉我们,人必须不断挑战自己的习惯性思维,才能够完成一些特殊的命题。

当然,我们做任何事情,总要想一想它必须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进行。

在这里,老师并没有说“把大瓶子装进小瓶子里”,而是说“把这个装到那个里”,这就给了我们一个条件:不一定要把原封不动的大瓶子放进去,而是可以把大瓶子破坏掉,让它成为玻璃碎。这样,就把“这个”(大瓶子的玻璃碎片)装到“那个”了(小瓶子)里去啦!

“木头人”游戏的启发

一、课前絮语:你知道什么是“心理活动”吗?

什么叫“心理活动”?

举个例子。假如你班级里有个平时学习不怎样的同学在报纸上发表了文章,你知道了,心想:“他平时文章写得那么差,居然能在报上发表文章?会不会是从哪儿抄来的!”可另外同学却想:“真是好样的,第一个敢于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的人。我真佩服他的勇气和才气。”读这两段话,我们可以知道:心理活动,是人们针对某件事物所产生的想法;了解人们的心理活动,就可以了解人们的内心世界。上文中的第一位同学有点妒忌和猜疑的心理,而第二位同学呢?则具有羡慕和钦佩的心理。

“心理活动”是怎样的一种“活动状态”呢?我认为有这两种:一是“入神”??对眼前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触摸到的,很专注很在意,于是“心理”开始活动了;二是“走神”??对眼前的事物不在意、无所谓,一心一意地想自己心里的事情,也就是“开小差”了。

怎样是“入神”?考试结束,老师报分数是最“扣人心弦”的。如果你听到自己得“100”分时,你肯定高兴地想:“哈!棒极了!可是班级第一呢!”一系列的感叹号全象鼓锤一样敲得你心儿激荡;而假如你听到自己得“59”分时,心里突地一沉:“完了,倒霉!怎么办?父母知道后会怎么说?”一系列的问号会像钩子一样钩得你心儿四分五裂。

真的,谁能对自己的成绩不在意呢?这就叫“入神”。“入神”,可是极好的心理活动状态。入神了,看,就能看得特别清楚;听,也能听得特别明白;闻,就能闻得绝对准确;摸,也能摸得清清楚楚。“走神”??也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状态。

举个例子:语文老师开始讲课了,讲的内容并不是你很爱听的。偏偏刚才体育课上的一场足球踢得你一肚子气。体育老师裁判不公,让你们冤枉当了失败者。你忿忿地想着,根本没用心看语文老师狠狠注视你的眼神。临了,她请你起立回答提问,你不知所措地乱说一起,引起全班哄堂大笑,你才大梦初醒!

“走神”,就是思维游离了现实,对不在眼前的事物却十分关心。这个“心理活动”也有它存在的道理。比如,你小时侯生病发烧,妈妈带你到医院看医生,需要打针!你害怕极了,扭着屁股想逃走。妈妈说:“乖孩子!打完针,我们去吃‘肯得基’。”??其实,这吃“肯得基”与“打针”有何相干?妈妈的话就是让你离开害怕,走进你最喜欢的“肯得基”的心理活动中去,这样,就把打针的现实给抵消啦!

是的,人们在很多时候是会“三心二意”的。譬如,如果你在文章里写进人物“走神”的“心理活动”,或者“入神”的心理过程,都能让读者了解人物丰富多彩的心理过程,使文章中的文物变得更活泼、更真实也更可爱。

写“心理活动”难不难?我的回答是,“不难,一点也不难”。

“心理”是“活动”??是又“活”又“动”才跑到作文里来的。所以,当你在看任何景物、听一切声音、闻各种气味、品尝美味佳肴、触摸动物植物等的时候,要养成让心理“活动”起来的习惯,也就是要用脑袋跟着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和手,不停地“自说自话”??说一些没有声音的“心里话”,当你再把这些“心里话”记在日记里,写在作文里的时候,就会出现“这时我想……”、“我心里想道……”、“我觉得……”、“我以为……”等等的语言,于是,“心理活动”就自然地从脑子的某个角落里流到你的文章里来啦!

“哦??原来是这样!以前不会写心理活动,是自己没有认识也没有注意到什么是心理活动,以至于让心理活动溜没了。现在明白了,要‘用心’搜集‘心理’,到时候就能写出‘心理’了”你现在大概会这么想吧?

如果你把这么这些写下来,也就成了你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了!理解了吗?

二、今天的游戏。“木头人”游戏的启发是什么?

上课了,我取出小木偶“匹诺曹”,摆在讲台上。他穿着一身红衣服,一张怪脸,直冲着大家乐!我晃动着这个可爱的小东西,对同学说:“‘匹诺曹’在对你们笑呢,你们也应该回一个笑容啊。”一听这话,大家就冲着“匹诺曹”笑起来。

“‘匹诺曹’会不会生气呢?”我出神地看着‘匹诺曹’,自言自语。

“不可能的,章老师。他不是活人,是木头人。”

张伊洲回答我。

“是啊,‘匹诺曹‘可没有永不止息的心理活动,怎么会又哭又笑呢?”我接过张伊洲的话头,“很可惜的是,我们有些同学很不重视这种无比宝贵的“能力资源”,看到了,也听到了,就是没好好想。直到写作文,老师要求写上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时候,他才搔着后脑勺没辙了,心理活动都被撂到“撒哈拉大沙漠”里去了,文章也就没有喜怒哀乐了。

既然如此,那我就索性请他们“退化”到“木头人”一族去体验体验!”

当我说完上面一段话的时候,同学们高兴了:“一定是又要做游戏了。”

我请王潮同学到讲台前,对他说:“请你面对大家,做个不许笑、不许哭、不能动的‘木头人‘!无论同学怎样逗你,你得憋住!”王潮对我点点头。我又转过来对大家说:“尽量逗王潮同学笑,当然只能用嘴巴说话和动作演示,行为语言要文明。时间,2分钟!”

“10、9、8、……1开始!”王潮的脸立即像冰冻住了似的。眼睛直视前方,嘴巴抿得紧紧的,头微微向上仰起,两手交叉抱在胸前,一副大义凛然的模样。一个站在王潮右前侧的同学对着他手舞足蹈,另一个在左前侧的同学好像在给他“挠痒痒”,嘴里还不住说着“笑!笑一个!”王潮倒是沉得住气!嘴巴稍稍颤动了一下,坚持住,把笑容又收回去了。啊哟,两个同学使尽十八般武艺,唱、跳、说、笑、演齐上,王潮硬是纹丝不动!

2分钟到!逗笑的同学摇着头回到座位。王潮得胜。

请上来的第二位同学是郁弘毅,他可是个有事没事都爱挂着笑容的男孩。他刚站在台前,另两个男孩就猴似地蹿上来,站在他了的两边。

游戏依然是在倒计时中开始。那两个同学似乎“预谋”好了,冷不丁对郁弘毅做起了鬼脸游戏:扮“猪八戒”的背着个“丑媳妇”,丑媳妇把红领巾当做头巾扎在头上,身体扭呀扭的,还没有开口说话,郁弘毅就吃吃地笑开了,还笑得浑身颤抖!

现在该让他俩说说他们自己的“心理活动”了。

王潮说:“他俩逗我的时候,我想,我不能笑!我尽量想些别的倒霉事,比如考试没有考好,妈是怎么责问我的,爸爸怎样虎个脸打我屁股。想到这些,我……就笑不出来了。”

郁弘毅说:“我一看……潘晨演的

‘丑媳妇’,就想起赵本山演的……老太太……实在是弊不住了……”说这话的时候,他还在笑!

这种做木头人的游戏,谁还不想玩玩呢?于是,在我的命令下,全班同桌都相互做起“木头人”游戏来。一人在做“木头人”时,另一人就“逗”他笑。“木头人”憋不住,笑了,就是输。然后互换,各做三次,每次时间1分钟。

“游戏的要求就是既要观察对方表情的变化,更要注意自己的心理活动。等会儿,要把‘心理活动’写到文章里去的!”我大声地强调。

教室里立即热闹开了。大家玩得很开心。做“木头人”的和“逗木头人”的,都怪腔怪调,装模作样,非常有意思。从他们的表情里可以看出,心理活动丰富着呢。

到底写得如何?可要看文章了。

三、用什么题目好?

看着大家的高兴劲,我的心理也欢乐地活动起来:“何不请他们到黑板上写一句心理话呢?”我把这想法说了出来。很快地,大家便在黑板前川流不息起来。请看黑板上写的:

“想让我笑起来,没门!”

“哈!,我再也憋不住了!”

“木头人活起来了!”

“做‘木头人’游戏,真快乐!”

“做个板脸“木头人”不易!

当然,也有一些写的不是心理活动的句子,我暂且不去理会。只是提问:“你们看,能不能从这些句子中选到好的作文题目啊?”

“当然能啊??”“对!”“我选第二句!”……他们一边看着黑板上的字句,一边若有所悟地点着头自言自语。

很快地,教室里安静下来了,就听得“得、得、得”的走笔声。

四、赏读精彩的记录:

快快乐乐的“木头人”

“请你来做‘木头人’,你不能动,更不能笑......坚持一分钟。”章老师对我说;

“你要使出浑身本领去逗缪凯英,让她动起来,最好能笑出声音……”章老师对严迅说。

上作文课的时候,章老师带我们做“逗木头人”游戏。

这次由我当“木头人”,严迅来逗我。我紧张地想:(注意,这里就是缪凯英的心理活动了。只要把自己的思想在文章中记录下来,就是心理活动了。容易吗?)严迅可是个滑头,我一定得憋住,可不能受他的花言巧语所影响。严迅这时也在东张西望,好像在想着什么锦囊妙计!

“开始!”章老师一拍手。我就用左手握紧拳头,撑住下巴,另一只手插进口袋,为了使自己不笑,我用牙齿紧紧咬住嘴唇,眼睛瞪得又大又圆,一动也不动。我得意地想:(这里又是她的心理活动!)这下我可准备妥当了,看你严迅怎么逗我?”

严迅先是围着我转来转去,不断地张牙舞爪,还凑近我,在我身上闻来闻去。

我身上有味道吗?我忍住了满肚子的疑问,想:好歹也要熬过这一分钟。(好,这句还是她的心理活动!)

严迅见我不上当,便走到我的书包前,探头探脑的。

我真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想:(下面又是一整段的心理活动。缪凯英把当时自己的心理活动原封不动地搬到文章里去,形成了丰富的心理活动描写。而我们这些读者,也就仿佛是孙悟空钻到了小作者缪凯英的肚皮里,她想了些什么,都知道得一清二楚了!这就是经常写心理活动的好处!)严迅干什么呢?做“木头人”游戏跟我的书包有什么关系呢?想拿我东西,还是另有阴谋?就小心翼翼地伸出脖子想一看究竟。

“哈!你动了!你输了!”严迅拍着手叫道。台下的同学一阵哄笑。我也笑了。哎,谁叫我沉不住气呢?

四、老师再说几句话。

读缪凯英同学的短文,可以知道她并不是个“木头人”,因为她从游戏开始到结束,就一分钟也没有停止过“心理活动”。从游戏角度看,她是输了,但从文章角度看,她却“赢”了。她把人物心理活动写得清清楚楚,既有紧张和疑惑,还有得意和失意,输的原因也就明明白白。这么看来,把人物的心理写进文章,哪怕是短短一分钟的游戏,也能让我们感到故事情节的丰富趣味和人物内心的曲直变化。

时刻注意你的“心理活动”吧!在作文的时候,注意把你的“心理活动”写进去吧!这样,既可以把文章写得长、写得生动,又可以把人物写得活,写得可爱。

为什么“做哑剧”

能写出最好的文章来

在众多的游戏之中?“做哑剧”差不多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个。在此,先将游戏的简要过程介绍如下:

做哑剧--老师也不讲话的课

1、教师宣布游戏规则:“这节课,谁也不许说话,老师也不说话。”

2、在学生的惊讶之中,教师在黑板上写:“做哑?”并用手势请同学板书填充“?”

3、若是学生写错了,教师用力摇晃小手指;直到有学生写出“做哑剧”,教师双手翘起大拇指“夸奖”;

4、请十来个学生做“哑剧”:跳“不存在”的“长绳”;在黑板上书写:“要跳得象!”

5、请一个小女生和十个大男生进行“不存在绳子”的“拔河”,并规定:女生“赢”;

6、在游戏规则下,学生十分想讲话但是又不允许讲话,憋得难受。于是,游戏完结,发下稿纸,学生高高兴兴作文。

“做哑剧”游戏好!

首先,它是一种集体的游戏。大多数孩子都能投入,场面热热闹闹。一堂以游戏为主导的课,其成功与否?与学生的投入密度相关。你看?在做“跳长绳”的游戏时,几乎全班的学生都加入了,大家对于这个游戏也就没有陌生感了。

第二、游戏规定大家都不讲话,这就产生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么大的一个班级?三、四十个学生,由于游戏规则的限制,涌出教室,在操场上围圈圈,排队跳长绳,居然没有一个学生讲话!游戏始终只有“吃吃”的笑声!这决不是教师的威严所致,也不是学生的自觉而然,而是游戏的魅力??是游戏的约束效果。学生愿意自觉遵守,心里对游戏规则是默认的,认为是不可侵犯的。表面上嘻嘻哈哈,心里头的感情也是蓄得满满的。

第三、游戏对于作文的特别的催化作用。

第一次“做哑剧”?一定使学生感到无比的新奇。你看,没有绳子,却可以“跳绳”?也可以“拔河”?这可太有趣了,太希奇古怪了。再说,又不是安安静静地坐着,而是又跑又跳。在这样的情况

    相关推荐

    教孩子们写“论文” 作者为什么要把颐和园比作“大魔术匣子”,把孩子们比作“小天使”? 初二语文现代文文章写作特色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课文写作特色 《掌声》和孩子们 吟诗、作画、写文章 《〈孟子〉两章》写作特色 《〈孟子〉两章》写作特点 指导学生把文章写具体_语文论文 孩子,写作不难 赏识,让我们走进孩子心灵论文精品 我和孩子们商量着上《槐乡的孩子》 把“阳光”种植在孩子的心中 课文为什么写孩子们“雨中洗澡”和“勺水冲凉”的“乐? 课堂----孩子们展现自我的舞台论文精品 吟诗、作画、写文章_语文论文 让孩子们爱在口语交际时 让孩子们爱在口语交际时 让孩子在作文中发挥创造力 让孩子们从“假话作文”中走出来_语文论文 把《老子》请进课堂 如何把作文写的具体 从文章中来到写作中去 让孩子在作文中发挥创造力_语文论文 引导孩子读书与写作 把自主和想象的空间还给孩子 文章写作与修改《文章的修改与完善》导学案 感情·意境·语言──谈《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写作 《文章写作与修改》教学建议 把爱心献给孩子 把微笑留给孩子 给我的孩子们 往事:请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深处 走进孩子的心灵小学语文论文 写作《写参观游览的文章》教学设计4 写好作文贵在积累 [高考现代文阅读]《菜鸟读散文》之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一) 让孩子走进《秋天》 带孩子走进自然 教师感叹:现在的孩子真的很难教! 续写《雪孩子》 续写《雪孩子》 怎样把作文写得“有创新”_语文论文 走进孩子的心灵 写文章要有中心 为什么作者在文章的开头主要描写了天游峰的“高”和“险”的特点? 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写文章要有中心 2016初一语文《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家庭作业 四年级下册暑假作业:致孩子们 在语文课中放飞孩子的梦 高三语文复习教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课文导读 《童年的发现》同步作文写作指导 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写作《写参观游览的文章》教案教学设计3 巨人和孩子 浅谈作文的读和写 引导孩子们在愉悦的情境氛围中学习 把孩子培养成社会人 《变色龙》写作目的具体表现在何处 我们心中的“雪孩子” 给我的孩子们(节选) 《给我的孩子们》教案 对家长替孩子写作业的思考 让孩子们愉快的说 巨人和孩子 巴金所写的青春现在也完全可以打动我们 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写作指导 叶圣陶不教孩子作文 老师,我们还需要把字写好吗? 利用聊天与对话启发学生写作文 教案教学设计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教案2021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教学设计 2016年七年级语文《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家庭作业 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心理疏导 《跑进家来的松鼠》文章主旨 《乡下孩子》行为跟进课 2017初一语文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家庭作业试题 聊天——《林黛玉进贾府》实录 给孩子一把成功的钥匙 还要关注文章的写法 《水妈妈的孩子们》教案 孩子们都是小作家──《爷爷和小树》课堂精彩问题摘录 让孩子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 描写孩子的古诗 《将相和》同步作文写作指导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跑进家来的松鼠》文章主旨 写作主题:发现爱 初三上册语文《给我的孩子们》教案 写作训练《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教案 往事:请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深处(教育叙事) 让学生在吃中聊、聊中学——《落花生》一课教学设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写作指导 《儿子们》课文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