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上枢密韩太尉书

小编: :admin

教学目标:

1、读:学生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一、二节。

2、说:学生能结合课文下注释和教师指导翻译课文。

3、议:师生共同讨论,理解此封书信是怎样打动韩太尉的。

4、练:向你仰慕的人写一封求见信。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假如让你写一封自荐信给一位有名望的人士,你打算从何人手,打算采用什么办法打动对方,让他接纳你?当年,年仅19岁的新科进士苏辙,竟以一篇《上枢密韩太尉书》的信,让当时身居要职的枢密使韩琦为之击节称诵,从而对他刮目相看。苏辙在信中都说了些什么?怎样说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书信(板书课题、作者)。

说起书信,我想问大家一下,一封书信应由哪几部分组成?(称呼、正文、祝颂语、署名、日期。)大家迅速扫描一下课文,此封书信都有这几部分吗?

解题:此文系苏辙19岁时写给韩琦的信。枢密韩太尉即韩琦,当时任枢密使(掌管军事大权)。“太尉”,秦、汉时官名,掌兵权。枢密使相当于太尉,所以称韩琦为太尉。

二、导学:

(一)读课文:

1、自读课文:

要求:对照注释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的音,不能通读的地方做上记号。

2、交流自读情况:

生字读音:辙生好(hao4)为文动向乎其言而见(xian4)乎其文嵩、华(hua4)之高

难读通的句子:根据学生提出的不能通读的地方,或请学生帮助读,或教师作范读指导。

3、教师范读课文。进一步帮学生为生字正音,排除不能通读的地方。

4、学生自读:要求:结合课文下的注释,读熟课文。

5、指名朗读课文。

6、学生对照注释,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翻译课文:

1、质疑:学生问疑不能翻译的句子,然后由学生或教师为问疑学生解疑。

2、指名分节翻译课文。

3、指导学生注意下列词语:

一词多义:

生:生性、平生。辙生好为文

出生。辙生十有九年矣

见:拜见。而辙也未之见焉

同“现”。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故决然舍去

连词,但是。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虽:虽然虽无所不读

即使虽多而何为

顾:看、望北顾黄河之奔流

回头看顾野有麦场

拜访三顾茅庐

古今词义:

党:古义:五百家为党。邻里乡党人今义:政党、集团。

向:古义:以前,先前。向之来今义:方向。

游:古义:交往。其居家所与游者今义:游览,游泳。

三、学生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语:

苏辙在1057年科举考试中以《刑赏忠厚之至论》中进士,但他写给韩琦的《上枢密韩太尉书》这封求见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却是他那篇应试文章所无法相比的。

苏辙写这封信的目的,是希望得到韩琦的接见。

苏辙当时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他是怎样向韩太尉表达希望得到他的接见这个意思的呢?这节课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品读课文。

二、品读:

(一)再次朗读课文,努力做到能背诵课文第一、二节,然后小组讨论,苏辙是怎样向韩太尉表达希望得到他接见这个意思的呢?

(二)交流讨论结果:只要学生能大致讲出理由即可,不要求准确、全面。(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综合分析问题的机会,只要能说出以下内容就说明学生已初步读懂了课文:苏辙在文章开篇即提出了“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的观点,然后谈自己养气的方法,从而很自然的把拜见韩太尉纳入谈论的话题,从而表达出了自己希望得到太尉接见的意思。)

(三)深入理解课文:

1、提问:苏辙在文章开篇即提出了“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的观点,对作者的观点说的明白些就是:文章要有“文气”,写文章的方法不是学会的,写文章的人要善于“养气”。“文气”是就作品而言,指充盈于作品中的充沛的精神力量;“养气”是就作者而言,指文章作者培养自己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修养。苏辙的观点说的再明白一些就是:文章要有充沛的精神力量,写文章的方法不是学会的,写文章的人要善于丰富自己的思想内涵和提高艺术修养。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这个问题应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主要观点:文章的语言、技巧必须通过学习才能学会,但文章中所体现出作者的思想、精神、气质则必须通过加强修养而得到,不是学会的。)

2、提问:作者在文章第一段中如何证明他的观点?

讨论并归纳:作者提出观点后,先引用孟子的话为道理论据来证明,然后举孟子、司马迁二人的事例为论据来证明。

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内在修养→养气

司马迁:行天下→丰富外在阅历→养气

二人养气的途径不同,但都使他们的文章达到了文气充沛的效果。(学生读相关内容)

作者在第一节末总结孟子、司马迁二人的文章,都不是学出来的,而是因为养气的结果。(学生读相关内容。)

3、提问:作者在第二段中为什么说“决然舍去”呢?首先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

讨论并归纳:1)所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2)所见者:不过数百里之间,不足以自广。3)所读者:百氏之书,古人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教师小结:因为在苏辙看来,外在阅历不足以增长见识,内在修养不足以激发志气,总之对他来说不足以养气。所以苏辙“决然舍去”。

4、提问:作者马上道明了“决然舍去”的目的,是什么呢?

讨论并归纳:“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厂大。以养其浩然之气。”

5、提问:作者“决然舍去”看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1)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2)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3)于地:见秦汉故都、京师卞梁。4)于人:见欧阳修。(未见太尉)

从这里看到苏辙认为养气的途径(养气的途径有加强内在修养和丰富外在阅历两条)哪个更重要?(丰富外在阅历)这样作者就很自然的将结识韩琦纳入丰富个人外在阅历的话题之中。

6、提问:第二段写“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赞颂太尉,表达自己对大尉的仰慕之情,希望得到太尉的接见;另一方面,也使太尉高兴,对自己有好感,使自己的目的得以实现。(教师补充:苏辙的赞颂是否言过其实。“太尉以才略冠天下”数句,并非对韩琦的溢美之辞。《宋史·韩琦传》载:“琦与范仲淹在兵间久,名重一时,人心归之,朝廷倚以为重。”当时民间还流传“军中有一韩(琦),西贼闻之心胆寒”的谚语。可见苏辙的赞颂是实事求是的。)

至此,苏辙非常曲折而委婉地将自己希望得到韩太尉接见的意思表达了出来。

7、后两节中作者进一步将希望得到韩琦接见之意明确表达了出来。请说说是哪些地方?

8、小结:作者在给韩太尉的信中发表了自己对作文章的看法,以及离开家乡壮游天下的所见,并希望见到韩太尉,得到他的指教。这封信写得汪洋恣肆,才情横溢,不亢不卑,不媚不谗,不愧为大家手笔。

(四)韩琦对这封信为什么会击节称诵,归纳写作上的特点:

1、作者的切入点好,从自己独到的见解问题写起(还可以从名人感兴趣的话题谈起);

2、对太尉的称赞是发自内心的,没有过分的吹捧之嫌;

3、作者非常尊重太尉,委婉地提出见面请求。

三、练笔:试借鉴苏辙的做法,请给自己仰慕的名人写一封信,表达希望你去拜访时能得到他的接见之意。

板书:(略)

    相关推荐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卡片 枢密韩太尉书教案设计 《枢密韩太尉书》九年级语文教案 《上枢密韩太尉书》《送东阳马生序》教案及练习 长春版初二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辅导练习:《上枢密韩太尉书》 鲁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设计 韩愈投书苍龙岭 解读韩寒们读书窍门? 葛洲坝水利枢纽 葛洲坝水利枢纽 葛洲坝水利枢纽 《太阳》板书设计 谏太宗十思书 谏太宗十思书 葛洲坝水利枢纽 《师说》同步素材——韩愈投书苍龙岭 韩愈传说 从《答李翊书》中看韩愈的为文之道 韩愈的散文 韩愈名句 解读韩愈《师说》高二语文上册 韩愈名句 韩愈《师说》 韩愈短文两篇 韩愈短文两篇 新课标高三第一课:段太尉逸事状(课文分析) 韩愈《师说》讲解 陈寅恪《论韩愈》 韩愈《马说》译文 韩愈散文的特点 韩愈诗词的特点 韩愈听颖师弹琴 韩愈散文的特点 韩愈的思想 《太阳是大家的》创意板书 《谏太宗十思疏》板书设计 谏太宗十思书.-教学教案 乱谈韩愈的“明道” 韩愈《师说》讲析 韩愈短文两篇 韩愈《马说》课文 韩愈短文两篇 五年级教案:葛洲坝水利枢纽 《韩愈短文两篇》教案 《15、晚上的“太阳”》 鲁本的秘密 17《密林怪客》 鲁本的秘密 鲁本的秘密 鲁本的秘密 鲁本的秘密 《鲁本的秘密》 看于永正、钱梦龙、韩军如何上好语文课 《15、晚上的“太阳”》 《陈太丘与友期》板书设计(3篇) 高二语文上册韩愈《师说》古今异义 韩愈所受赞扬和攻击 鲁迅对于韩愈的评价 韩愈的散文分析 韩愈名字的来历 韩愈论学习方法 韩愈与民间传说 韩愈《调张籍》赏析 韩愈的古文主张 韩愈与古文运动 韩愈与民间传说 韩愈的散文分析 韩愈论学习方法 《晚上的“太阳”》教学 晚上的“太阳”教案 高分作文解密 27《鲁本的秘密》 27 鲁本的秘密 从中韩学生的作文看中韩文化的互补与融合 《晚上的太阳》教案 《游子吟》中“密密缝”句与民俗之间的关系 从《师说》看韩愈的师道观 《晚上的“太阳”》教材解读:心中的“太阳” 树木长寿秘密 27 鲁本的秘密 《秘密》教学设计 鲁本的秘密 鲁本的秘密 鲁本的秘密 咱俩的秘密 韩愈及其教育思想 韩愈的生平与创作 一文驱鳄的韩刺史 《韩愈短文两篇》教案 韩军:我教鲁迅的《药》 韩军《登高》课堂实录 韩愈及其教育思想 报严遂聂政刺韩相 《韩愈短文两篇》教案 韩愈师说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