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关于反问句

小编: :admin

反问句属于修辞还是属于语法?反问句的结构如何?它有没有特殊的语法形式?反问句能不能回答?如何看待它与设问句的关系?这是目前反问句的教学与研究中存在的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般认为,反问是修辞方法,属于修辞。自从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将反问与设问同时纳入修辞范畴以来,反问属于修辞成了经典性的结论。但是另一方面,语法领域中对反问句的研究也从未中断过。王力先生的《中国现代语法》讲到“反诘语气”,张志公先生的《语法学习》讲到“无疑而问”,说的都是反问句。尤其是丁声树先生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把疑问语气的句子分成特指问、是非问、选择问、反复问、反问五类,这个分法影响很大,现在已被中学语文教材和不少大中专汉语教材采用。影响所及,致使有些修辞学教材只讲设问,不讲反问;人们似乎觉得,反问又应属语法了。其实,反问句同修辞有关,也同语法有关,但是它既不属于修辞,也不属于语法,它属于语义。语义是语言的意义,它主要研究符号跟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句子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符号,它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不同类型的句子各有不同的特点。反问句是一种形式与意义相反的疑问句:肯定的形式表达否定的意义,否定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义。反问句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在语言研究系统中的地位:反问句是语义的类。但是由于传统语义学以研究词义为中心,抛弃了对句义的研究,所以语法学为增强自身的实用性,在对句子作语法结构的深入研究的同时,也将句义的研究纳入了自己的研究范畴。例如对句子语气的研究,对句子用途(即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的研究,实际上都是对句子意义的研究。

从语义上看问句,反问句只是问句的一种。与之相对的是“正问”和“测问”。张静先生在《汉语语法问题》(1987)一书中把疑问句从语义上分为三类:正问、反问、半问。正问是“有疑而问”,从正面提出问题;反问是“无疑而问”,从反面提出问题;半问在“信疑之间”,半问半答。半问,我们称作“测问”。因为它实际上是在表达一种推测。以下例句①是反问,②是正问,③是测问:

①这不是呆气的表现吗?(《呆气》

②这张传单是谁写的?(《挺进报》)

③你是董昆同志吧?(《猎户》)

由于人们对反问句的学科地位认识不清,所以把它看作一种特殊的语法类型,并努力寻找反问句语法形式上的标志,结果未能如愿。例如“难道”曾被看作反问句形式上的标志,但是终被语言现实所否定:

①·难·道又出了林彪这样的坏人?(《为了周总理的嘱托……》)

②(但是看见灯光,我却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舞。)·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它被噩梦引入了迷阵,到这时才找到归路?(《灯》)

这两例都有“难道”一词,但它们都不是反问句,而是表达一种推测,是测问句。可见,反问句没有独自的语法形式。原来,反问句以疑问句的语法结构作为自己的结构。它们可以是特指问式的,也可以是是非问式的,也可以是选择问式的。这一点,丁声树、朱德熙等先生在其专著中都作过明确的阐述。

反问句同设问句也有纠葛。语言中存在这样的现象:反问句有“答话”出现。这种现象令人迷惑不解。有人认为这是作了回答的反问句,有人认为是反问、设问的结合用法等。我们认为,反问句属于语义问题,设问句属于语用问题,它们分属两个平面。反问与正问、测问相对,设问与提问相对。如果说特指问、是非问、选择问是疑问句的语法类,反问、正问、测问是疑问句的语义类的话,那么,提问、设问则是它们的语用(或曰修辞)类了。这三个平面的类别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

反问句在语用中是作为交际手段出现的:它要么构成提问,要么构成设问;此外别无选择。如:

①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药》)

②(不错,这也很正大。)但是要问……你们无损于国体,难道他们华捕反而有损于国体么?(《华队公会的供状》)

③他愤懑地想:这到底为了什么?a○林彪不是摔死了吗?b○难道又出了林彪这样的坏人?c○(《为了周总理的嘱托……》)

这三例都是提问。①中的是“康大叔”向“华老拴”发问:“怕什么?怎的不拿!”用的是反问句。②中的是作者向“华队公会”发问:“……难道他们华捕反而有损于国体么?”用的也是反问句。③例更典型,三个问句都是说话人自己(主“我”)对自己(客“我”)的提问。a○说:“这到底为了什么?”用的是正问句;b○说:“难道又出了林彪这样的坏人?”用的是测问句;c○说:“林彪不是摔死了吗?”用的是反问句。再如:

①虽然这些都是事实,但谁个曾怀疑人类需要太阳呢?谁个曾因为太阳本身有黑点就否认它的灿烂光辉呢?a○没有。b○(《太阳的光辉》)a○a○a○b○b○b○c○c○c○

②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a○可以肯定说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b○(《内蒙访古》)

这两例都是由反问句构成的设问句。a○是问话,b○是答话。作为问话,①是肯定形式的反问句,②是否定形式的反问句;作为答话,①是否定的,②是肯定的。

当然,设问句可由反问句构成,也可由正问句和测问句构成。如:

①为什么语言要学,并且要用很大的气力去学呢?a○因为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b○(《反对党八股》)②你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a○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b○(《最后一次讲演》)

这两例也都是设问句。①为正问构成的设问,②为测问构成的设问。可见,反问构成设问,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总之,反问句不是语法和语用的直接研究对象,它属于语义的范畴;反问句没有特殊的语法形式,它的结构要么是特指式的,要么是是非式的,要么是选择式的;在语用中,反问句不能直接用来交际,它充当提问或设问的手段。

    相关推荐

    关于小升初语文练习题:反问句和陈述句的转换 关于“早恋”问题 关于长城的诗句 关于“爱情”的哲理句 关于“爱情”的哲理句 关于描写青松的诗句 关于《祝福》中的几个问题 关于感谢师恩的名句 古代关于荷花的诗句 关于咏雪的名句分享 关于《墨梅》一诗答教师问 关于读写听说的动机问题 关于轻声声调变化的问题 古代关于端午节的诗句 关于《曹刿论战》的几个问题 吕叔湘:关于语文教学问题 关于读写听说的动机问题 关于“安塞腰鼓”的常见问题 陈述句转反问句参考答案 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 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 关于课文中的几句诗词 关于古诗句的研究报告 关于《海燕》译文的一些问题 关于案例教学法的几个问题 关于“黄澄澄”一词的读音问题 关于语文选修课的几个问题 关于生命感悟的名言警句 关于描写儿童生活的诗句: 关于信仰,关于残疾 关于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思考 关于《泉水》的课后反思 《丑小鸭》关于挫折的名言警句 [原创]关于语文教学的几个问题 关于语文教学效率的两个问题 关于《草原》中一个句子的理解 关于“绿树成阴”一词的用字问题 关于语文教学效率的两个问题 关于“绿树成阴”一词的用字问题 关于把语文课“教活”问题的思考 关于《孔雀东南飞》中“相”的词性问题 关于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关于《鱼我所欲也》的两个问题商榷 关于“新语文教育”的若干重大问题 关于高中新课标阅读问题的访谈 关于2017高考语文病句考点总结 关于文言文断句口诀的小知识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 关于中国语文教育史的分期问题 有关“学与问”的成语、俗语、名言警句 关于“诗歌与散文”选修课目标的问答 关于《礼记》 关于职业 关于培根 关于蜀道 关于笔顺 关于笔顺 于永正:关于上课 关于比喻 关于《故乡》 关于演说 关于荀子 关于作者 关于“诗歌与散文”选修课目标的问答 关于中考语文句子排序实战习题 历史上关于对屈原评价问题的争议 关于中考语文复习中须注意的问题 关于《吆喝》一课的课后反思 关于“诗歌与散文”选修课目标的问答 关于竹子 关于伯乐 关于舒婷 关于孔子 关于友情 关于月亮 关于《史记》 关于剪纸 关于济慈 关于化石 关于作者 关于《社戏》 关于口技 关于月亮 关于“醉翁” 关于悼词 关于《孟子》 关于宫调 关于友情 关于神话 关于口语交际环节的反思 小升初语文陈述句与反问句转换练习 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边界问题的思考 关于作文教学及其模式化问题的讨论 韩军:关于“新语文教育”的若干重大问题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学案 陈述句改成反问句专题练习6则(附答案) 小升初语文试卷:反问句和陈述句的转换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词句解析 关于《巨人的花园》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