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于漪老师关于新课程的报告讲座

小编: :admin

有幸参加了“走进新课程”的中学语文新课程的观摩活动,确实是受益非浅。这里就于漪老师关于新课程的报告作一整理并与大家一起分享。在这次活动中,于漪老师作了《教师专业化与新课程标准》的报告:

这次课程改革是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型。在这次课程改革中,提出了许多新的概念,如概念重建、队伍重组、文化重述等,对我们现行的教育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冲击波,同时,从现在的教育来看,改革也是势在必行。

当然,这对我们教师也有很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如下:

一、教师即课程,课程即教师

以往课程即教材、学科,从现在来看,这一个概念,已经很不周全,学科的设置人为化,它们是少数人的研究,认为教育教学的本质是训练。而现今的教育本质应是引导。同时,还存在着课程是计划、是预定的目标,这一概念有一定的科学性,比较符合人的发展。但是,计划重视终极,而忽视了过程。而教育是一个过程。也有认为课程是学习者的经验,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所有的课程都是从学习者当下的经验开始的,以此为经验”。到20世纪末21世纪机初,才产生了现在的课程观念。课程存在于复杂的对话之中,如教师与教师,教师与课程开发者,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之中,也存在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之中,甚至存在学校、家庭、社会之中,语文要贴近对话。

可以这么说,新课程的发展趋势是:课程是学科,是学习者的经验,是对话,是目标计划,但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原来的课程是只有教材这一因素,而现在的新课程是一个复合体,其中有教师、学生、各个环节、教材的整和,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有这样的认识。之所以有这样的概念,是因为教师是转化者,是理想与现实的转化者。教育是理想的事业,新课程改革亦是,语文标准也是这样。

科学求其真,道德求其善,艺术求其美。通过课程改革,通过新课程标准,就是要达到对人的教育,同时将课程标准转化为教育目标、教育实践。教师是理论与实践的转化者,是理想与现实的转化者。课程改革的成败最终取决于教师。

二、教师必须专业化

在现在社会,我们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我们的社会心理还比较差。同时,现在社会对教育又越来越重视,教师成为关键,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美国曾经有一个题为《以二十一世纪的教师装备起来的美国》,提出了美国教育的希望在教师的这样一个观念。

只有认识到现在社会的严峻形势,才能对教育有投入,才能有教育的思想,有教育的风格,有教育的方法,有对教育的思索。

教师的静态特征:

1、必须有专业的学术知识;

2、有职业化的倾向,教师要有职业道德,有敬业精神。选择了教师就是选择了高尚,要能够抵挡诱惑,育人先育己。古人曾有这样的话语“智如泉涌,行可以为仪表者,人师也”,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德才兼备,既要有言教,又要有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教育的活的源泉来自教师人格的力量”。

3、有教育理论和教育能力,必须有自己的教育理论。认识上的模糊,导致实践中的盲目。同时,必须具有教育的能力,了解青少年的特点。实践性来自对学生的了解。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判断推理的能力。

总之,从静态的角度看,教师必须德才兼备。

教师的动态的特征:教师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学历不等于能力。能否成材取决于岗位上的锻炼、训练,要有实践综合能力。教师必须和学生一起成长,否则无法使用新课程,要与时俱进。同时,在新课程的情况下,教师不要有太大的权威,要不断的自我发展,可以这么说,不会自我发展就不会有生存的空间。

三、学习理解适应新课程

新课程的实施实验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了,在这期间,有了一定的反响,应该说这是很正常的。我们说新课程的真正涵义,我们可以从新课程诞生的必要性来理解:

1. 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改革,从义务教育到高中,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的生产、交换、分配、使用、消费为特点的时代,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力,而教育是生产知识的生产力。21世纪我们可以这么说,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科技,是后天的经济。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所以,我们现在的教育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代已经产生了脱节,我们的教育必须要转轨,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同时,我国的竞争力正在不断的下降,因而教育必须改变,现在的教育已经明显的滞后,考试成为一种目标,而其实考试只是一种手段,所以教育必须改革。

2. 战略的需要

我们知道,基础教育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是处于战略地位的。但现在社会浮躁,人们急功近利。我们不禁要产生这样一个问题:教育培养目标究竟是什么?可以这样说:教育就是要培养现代化的文明人。基础教育将影响陪伴终身。我们教师从事的是人的基本建设的工作,只有将根基打扎实了,学生才会有飞跃。可见,基础教育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素质教育就要求我们要学生的全面发展,关心全体学生。

3. 语文学科生存和发展的必然

语文教学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要改革。原有的语文教材难、厌,缺少应有的灵气。

而我国其实对语文教学是不够重视的,作为母语教学,即使是在新课程标准里面,我们的语文教学的课时是非常少的。我们的语文课时只有总课时的14%,而美国却达到了22%,英国20%、法国23%、俄罗斯27%、日本18.5%,可见,我国到现在仍然不能很好的重视母语教学。一个国家民族语言的萎缩,则这个民族就要糟糕。母语教学积淀了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思维方式。在西方的母语教学中就积淀了如“知识就是力量”等精神,而在我们的东方文化中积淀了如“天人合一”等思想。一个学好了母语的人,就会产生民族归属感。语文能力一旦形成,就会终身不忘。

综上所述,语文改革的原因是因为时代的发展与教育的发展已经脱节,是时代的呼唤,战略的需要。

4. 站在改革前沿,引领新课程

在新课程的实行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实践,应该说在鲜活的是在课堂,语文教师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能被动,教师应该是参与者,实践者,应该自主进行课程改革。

教师要学习钻研,把握精神实质。新课程标准理论性强,操作层面较少,同时各地具体情况不同。因而新课程的弹性较大,所以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搞一刀切。

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是搞一刀切,导致了教师没有个性,学生没有个性,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就不行。新课程标准运用新的理念来贯彻,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因而新课程标准说说简单,做起来其实是非常复杂困难的。因为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是以知识为本,以学生实用为本,而新课程标准不以知识体系为主。

脑科学告诉我们:人的潜力是差不多的,人有不同的智能。作为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学生的强势智能。我们不仅要看到眼前的学生,也要看到未来的学生。今日的健康成长就是明日的长足发展。教师要了解学生,不仅要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一个人的审美情趣、知识能力是攀登精神世界的阶梯。

我们不但要重视知识和能力,更要重视过程和方法,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构语文教学模型,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我们所说的知识和能力,知识必须以学生为本,化繁为简;能力必须要让学生学会自学,学会自我求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所说的过程与方法,在重视结论的同时也决不能放弃过程,要重视学生的学法。同时,还要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是培养学习的兴趣,现在的学生冷眼观世界,必须要培养情感。而要培养情感,就必须有体验,而且是内心的体验,我们还要具有求实的科学态度,乐观的生活态度,开放的心态,宽容的人生态度,课堂是主体的价值观。要注意个人与社会、科学与人文、人类社会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

我们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要的就是要认识到学生不是容器,而是要他们将学到的东西自主消化。我们应该经常问问自己:学生的培养是外塑还是内建?我们的语文课应该上在学生身上,要让学法代替教法。我们要做好师生定位的工作,我们应该认识到,上课应该是乐队,是对话,要多让学生参与和实践,直接与语文打交道,一定要让学生进入语文。

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要处理好全体与个别的关系,重要内容问题要台阶式,使每一个学生各得其所,都有成功的乐趣;要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学会探究。总之,语文的价值是多功能的,要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学习的方法,思维的方法,合作的精神,探究的韧性。

5.努力创造,完善新课标

语文是人文的,往往是多元统一的。如写字是统一的,但是遣词造句是多元的。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语文是永远没有完善的标准,它肯定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是需要完善的。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当是修改者,是补充者,是完善者。

    相关推荐

    关于报告文学的一封信 关于古诗句的研究报告 关于新课程师资培训的反思(上) 关于新课程师资培训的反思(下) 关于新课程的几点思考 关于九年级语文教师教学工作述职报告 关于“安塞腰鼓”的新闻报道 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春》 《春》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 《春》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 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春》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几点“冷”思考 关于“课程教学”的对话 关于魏巍《我的老师》中的蔡芸芝老师 于漪:一辈子学做教师 《习作8·关于古诗句的研究报告》教学设计 《习作8·关于古诗句的研究报告》教学设计 关于语文课程资源 关于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几个误区 老顽童于老师 《习作8·关于古诗句的研究报告》教学设计 关于老舍死于自杀的依据 关于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几个误区 关于喜鹊报喜的来由 关于新课程“课”的若干评价问题的思考 关于《老人与海》 关于课程本质内涵的探讨 关于新华社 关于师说的教案 苏教:《习作8·关于古诗句的研究报告》教学设计 于永正:关于上课 关于高中语文课程的评价(下) 关于老舍语言的研究 关于高中语文课程的评价(上) 关于老子的民间故事 关于“21世纪如何当教师”报导综述 于永正老师的一堂课上 关于《师说》教案 善于研究 善于借力——新课程实验者的思考 于漪:《春》教学实录 于漪:岂能食而不化 关于老舍身份的再认定 浅谈于漪的教学艺术 关于高中语文课的现代诗讲授 关于信仰,关于残疾 关于新闻和消息 关于“好课”的思考 关于感谢师恩的名句 读于漪《春》的教学设计有感 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 报告文学,你要“报告”! 关于新诗的解读与教学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疑惑于《大作家的小老师》 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点滴思考(讲座提纲) 于漪:聚焦在文化认同上 关于广东新会的“鸟的天堂” 关于《前方》两种教学过程的反思 《皇帝的新装》有关资料:关于作者 《皇帝的新装》有关资料:关于童话 新课程背景下学习范式转换的方向──关于新课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关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其他 关于高中新大纲和新教材 关于“雨”的诗文 关于《礼记》 关于职业 关于培根 关于蜀道 关于笔顺 关于笔顺 《鸟》评课报告 课程改革中的“过于”现象 关于“雨”的知识 关于庐山的诗 关于“雨”的诗文 关于“雨”的诗文 关于丁香的诗 关于竹的诗文 关于竹的诗文 关于春的谚语 于永正老师的习作课:《考试》实录(一) 关于比喻 关于《故乡》 关于演说 关于荀子 关于作者 关于新课标“语文素养”理念的思考 关于高中新课标阅读问题的访谈 关于“雨”的知识 关于竹子 关于伯乐 关于舒婷 关于孔子 关于友情 关于月亮 关于《史记》 关于剪纸 关于济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