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关于高中语文课程的评价(下)

小编: :admin

三、关于语文课程评价实施

语文课程评价的具体实施分必修课的评价和选修课程的评价两种类型。高中语文课程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虽然都是按模块来组织学习内容,但两类课程内部的分类也是有差异的。必修课分“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两大板块,其分类标准是信息的输入和输出。而选修课分 “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 “新闻与传记” 、“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其分类标准是课程内部的科目。因此两者的文体、语体有交叉的地方,如选修课中的五个系列,它们的文体和语体可以涵盖“阅读与鉴赏”中的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的文体和文言文;而“阅读与鉴赏”中的文学类文本也与选修课中的“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两个系列的内容并行。所以评价必修课和选修课,不必像以往那样过于拘泥于文本的具体形式,而要着眼于两种不同类型的课程,按照不同的要求加以评价,即“必修课的评价应立足于共同基础,而选修课的评价在注重基础的同时,更多地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

(一)关于必修课程的评价

由于必修课程强调其基础性和均衡性,主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 所以作为立足于共同基础的必修课程的评价,可以把重点落实在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上。 从“评价建议”对“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的评价分别提出的不同要求来看,也能反映这个特点。

关于“阅读与鉴赏”的评价,“评价建议”主要就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文本阅读和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重点作了简明的规定:论述类文本阅读着重考察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实用类文本阅读着重考察准确解读文本以及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着重考察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对不同文体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以及借助有关资料评介作品的能力;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重点考察对不太艰深的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关于“表达与交流”的评价,主要分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评价,评价的重点是语文应用能力。对写作的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写作态度和写作水平。论述类文本写作的评价,应考察能否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用可靠的材料支撑观点。实用类文本写作的评价,应考察学生能否根据此类文本中常用文体的特点和要求,完成常见实用文的写作。对口语交际的评价,应考察学生参与口语交际实践活动的态度,能否把握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善于倾听,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清楚、准确、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鉴于“表达与交流”的评价内容比较具体,也容易操作,这里重点谈“阅读与鉴赏”的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与鉴赏”十分强调“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 根据这一精神,结合“评价建议”关于“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评价,是阅读与鉴赏评价的重点”的要求,下面以文学作品中诗歌的阅读鉴赏[2]为例,谈谈必修课程的评价。

从根本上说,文学的欣赏活动是一种再创造,它是凭借语言来进行的。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像活动。如果说诗人是通过想像创造出诗的形象,那么读者则是通过想像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学作品的创造性阅读,就是读者通过想像对原作进行重新创造的艺术活动。比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诗的形象的核心,是一只不懈地为土地、河流、风和黎明歌唱,死后连羽毛也奉献的土地的多情鸟。诗人借这只鸟的形象来表达他热爱受苦受难的祖国和人民的情怀。我们阅读这首诗的全过程,想像活动都是围绕这种鸟的形象而展开的,并通过对这一艺术形象的感悟,进而把握诗中的爱国主义激情。

读现代诗是这样,读古代诗也是这样。如崔颢的《长干曲》: “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整首诗只有二十个字,没有任何描写叙述,但如果阅读后读者的眼前,一个青年女子活泼、爽朗而又令人亲近的形象跃然;一对青年男女的友好相遇所引起的新鲜与亲切之感得以显现,这就是读者的再创造,是想像在欣赏中的作用。

诗是含蓄的,它一般不是说明着什么,而是隐喻着什么,高度典型的艺术形象包含着丰富的寓意。如臧克家《老马》中有这样的诗句:“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的垂下!”欣赏时,老马的寓意是可以通过想像来获得的:“诗人写出来的是不胜重负的老马,而诗人心中要说的是他对生活在皮鞭和奴役之下的劳苦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他们坚韧的毅力的赞美。”

但是,也不可对诗的欣赏存在不切实际的奢望,以为读诗可以“创造一切”,因而也可以洞悉一切。诗的特点在抒情。读诗并试图达到正确欣赏,主要不在于通过诗了解更多的事物。换句话讲,与其说是为了了解,不如说是为了感动。作为读者,希望通过诗的形象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我爱这土地》也好,《长干曲》也好,希望这种欣赏的结果,不单是了解诗人的感情活动,而且寄托自己的情思,或者重温自己曾经有过的情感的经历。

诗的欣赏上的再创造,还表现在读者通过诗人的启迪,往往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诗的境界中。比如阅读李后主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如一江春水向东流”,我们不仅能够领会作者对于繁华失落的哀伤,而且可以走进诗人创造的境界中去,添加进去若干属于自己的东西,使得“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愁”不再成为亡国之君的哀怨,而变成了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怅惘、失落的情怀的寄托。

诗的语言在于精炼。读者欣赏诗歌不仅要努力把握它以少量的字词包孕着的丰富的含义,而且要努力去寻求它的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的韵味。这在中国古典诗词的欣赏中极为普遍。例如杜牧的《清明》绝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连续叙述的中断,戛然而止的结尾,给读者留下无穷的余味。正如周汝昌先生在《浅说一首〈清明〉绝句》中所说,“在实际生活中,问路只是手段,目的是得真的奔到了酒店,而且喝到了酒,才算一回事。在诗里就不必然了,它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像……”

由于诗歌形象的基本规律是以一代十,以少胜多,文学文本往往只给读者提供一个艺术空框,所以作者只用有限的语言去引导读者填充作品的艺术空框,以生成“象外之象”和“言外之意”。而诗的语言又往往是不连贯的,断断续续的,跳跃性很大,形成许多有形或无形的省略,这些省略都是含义丰富的空白,都是读者介入文本的艺术空间。所以阅读时难免要“猜”,即需要读者对诗和诗人进行综合性思考,用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把不连贯的地方加以填补。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诗人旅居巴蜀时寄怀妻子的诗篇,时间和空间跨度都很大,中间省略了许多关联,隐去了不少说明。这一切,都给读者的欣赏——进行创造性的解读留下了广阔的天地。前一个“巴山夜雨”,是思念此时此地的;后一个“巴山夜雨”,跳到了想像中的未来,夫妻团聚后的彼时彼地。那时节,西窗闪着烛光,他们一起回想如今这个令人情思绵绵的雨夜。这里的欣赏便是读者通过想像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由此可见,对文学类文本的阅读与鉴赏,“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特别是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主要考察其围绕艺术形象能在多大范围和多深程度内展开自己的想像和思考,想像和思考的具体内容是否合理,这些想像和思考能否填补作品中的艺术空白,以及通过艺术形象产生何种感情上的共鸣,等等。

(二)关于选修课程的评价

我们知道,选修课程的开设是遵循多样选择的原则。为“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课程内容分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根据“评价建议”,“选修课的评价在注重基础的同时,更多地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所以评价“要注意各类选修课本身的特点和要求”,要“因课制宜”,突出每个系列的个性。“尤其要突破一味追求刻板划一的传统评价模式,努力探索新的评价方式来促进目标的达成。”

在以往的高中语文学习中,刻板划一的评价模式主要表现在用形形色色的各种高考模拟试卷来评价学生的语文水平。为了与高考的试题模式和阅卷评分相适应,模拟试卷的答案追求标准、固定、唯一,阅卷评分尽量“客观”、具有“操作性”,因此评价采用大量的“客观题”,尤其是选择题。例如,即使是主观性很强,需要读者感悟、体验等情感参与的诗歌等文学作品的鉴赏,也全是“四选一”的选择题。学生只能在命题者提供的有限的几种思想、看法中接受一种,而不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更谈不上创造性阅读。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违背了阅读鉴赏的本义,也与全面、真实、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是背道而驰的。

因此,新课程强调选修课的评价“更多地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是要在五个不同的系列中突出各类选修课的评价个性。具体表现为:

1.诗歌与散文:评价分读、写两个方面。关于读的评价,简言之,一看阅读积累,即看学生读了多少诗歌与散文;二看读得怎样,即以审美能力等为评价重点;三是评价的方式,用具体成果评价。关于写的评价,指评价诗歌与散文的评论和创作:一看参与态度;二看成果水平。

2.小说与戏剧:评价的基本要求除和“诗歌与散文” 大致相同外,强调关注对作品的人物、情节和场景等感受。

3.新闻与传记:评价也分读、写两个方面。关于读的评价,一是考察态度、习惯,二是考察对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把握的程度。关于写的评价,新闻写作主要看其对基本要求的掌握以及文风;传记写作重在看是否真实、生动以及社会效果。

4.语言文字应用:着重评价学生对语言文字知识、能力和方法的综合运用程度,以及对语言文字的负责态度。应用文写作的评价,主要掌握基本格式,具有良好文风。

5.文化论著研读:我们通常说的文化论著,一般来说属于“经典”的范畴。研读文化论著,也就是通过对经典的研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历史上朱自清先生对经典的教育就非常重视,他曾从文言作品学习的角度来思考经典问题。与当时多数人非议古文教学的意见不同,作为新派人物,朱先生十分强调文言作品的学习:“我可还主张中学生应该诵读相当份量的文言文,特别是所谓古文,乃至古书。这是古典的训练,文化的教育。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必得经过古典的训练,才成其为受教育的中国人”。(朱自清:《再论中学生的国文程度》)在《经典常谈》的序言中,朱先生特别强调:“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蔡富清编选《朱自清选集》第二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3页。)

语言文化,说起来非常复杂,大致说来,就是指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精神遗产,具体表现为两种类别,一是文学,二是典籍。所谓语言文化素养,就是文学方面的修养和典籍方面的修养。语言文化素养方面的评价,就是文学方面的修养和典籍方面的修养的评价。问题又在于人的文学方面的修养和典籍方面的修养是内隐的,不像人的语言交际能力,是外化的,对象化的,我们可以通过外在的直接表现来评价学生的这种交际能力。语言文化素养存在于人的内部,它并不必然地要求表现于外。那么这一部分怎么评价呢?可以设置两个尺度,即一是广度,一是深度。就是看学生在多大的范围内接触到文学作品和典籍作品,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文化视野如何;看学生在多大程度上把握和内化了这些文学作品和典籍作品的精神内容,成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人格内涵。至于具体的评价方法,根据“评价建议”的精神,可采用写“读书心得或小论文”,展示、比较“文化专题探究方面的成果”,同时“兼顾学生在参加研讨会、报告会、讲座、调查考察等活动中的表现”,做出总体评价。

总之,从语文选修课的评价建议看,它力求返朴归真,不管评价什么和怎样评价,其最终成果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语言文字及实践活动表达出来。这样,就为“努力探索新的评价方式来促进目标的达成”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唯有如此,语文评价(包括考试)才有可能有效地促进教学的发展,真正变成推动课程改革的动力。

注释:

【1】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第304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

【2】为说明问题起见,本文引用的许多材料主要取自谢冕的《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相关推荐

    关于高中语文课程的评价(上) 关于新课程“课”的若干评价问题的思考 关于中学语文教材评价标准的探讨 关于中学语文教材评价标准的探讨 高中如何进行过程性评价 新课程背景下的生本评价 关于课堂教学评价的几点思考 关于语文课程资源 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选修课设置的思索 语文新课程教学评价刍议 关于高中“文化论著研读”课程目标的问答 关于高中“文化论著研读”课程目标的问答 改革课程评价体系 将科学的评价贯串于语文课堂教学中 新课程呼唤“理性的评价”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评价中的人本关爱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 相关学科的发展与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下) 〖李其龙〗课程评价与课程管理的改革 新课程背景下学习范式转换的方向──关于新课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关于高中语文课的现代诗讲授 从转变中看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发展性教学评价的构想 关于作业布置与评价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评价的生本化取向 新课程评价的生本化取向 新课程评价的生本化取向 关于“课程教学”的对话 关于新课程师资培训的反思(下) 关于高中语文必修课选修课的思考 多元整合,有效评价——谈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内容 历史上关于对屈原评价问题的争议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新课程需要这样的教学评价 关于“小学生语文学业赏识性评价研究”的初探 关于新课程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下高中语文教材的使用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评价 关于中考语文作文的高分秘笈 关于(苏教版)小语国标本二年级下册评价问题的建议 鲁迅对于韩愈的评价 论莎士比亚──关于怎样评价文艺复兴的巨人 关于课程本质内涵的探讨 新课程呼唤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于漪老师关于新课程的报告讲座 于漪老师关于新课程的报告讲座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面面观(下) 相关学科的发展与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上) “阅读过程目标评价”的构想_语文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方式探讨 关于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思考 日常评价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积极稳妥地构建语文课程评价新体系 当下语文课堂评价的误区和对策 评语文新课程 语文课堂评价的具体化 合理评价学生 推进课改进程 关于课文中的几句诗词 高中语文合欢树备课资料——作者简介及评价 关于小学四年级的语文教程设计 新课程下对高中语文作业的几种误解 新课程下对高中语文作业的几种误解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几点“冷”思考 关于新课程师资培训的反思(上) 关于高中新课标阅读问题的访谈 关于高一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 关于高中生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语文教学中评价的激励作用 新语文课堂上的答问评价 课程改革中的“过于”现象 创新教育中的课堂评价策略_语文论文 关于高效利用课程资源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思考 对人教版小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评价 关于提高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 关于《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的评说 新课程教学中的关系学 关于语文八年级下册的期中测试题 谈新课标下小学低段语文口语交际的评价 关于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几个误区 在评价中引导 关于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几个误区 关于《金黄的稻束》评论 中学语文教学评价的四个角度 关于《青蛙看海》的价值取向的思考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面面观(中) 关于中考语文的主要考点 关于中考语文的复习策略 关于中考语文复习的指南 “课文”试说(下)——关于“课文”功能的发挥_语文论文 我国高中语文课程的现状分析 关于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1997年高考语文试题评价报告 高中语文新课程选修课程的特点及实施困难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目标设计 高年级课外阅读能力评价的研究 关于高考语文如何备考 关于给学生作文写好评语的建议 关于高一英语教案 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