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也谈学科整合

小编: :admin

也谈学科整合

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狭窄,学科之间缺乏联系,总体上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努力开发和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语文课程的资源其实是十分丰富的,仅就教材所选编的课文内容来看,也可谓丰富多样:既有反映历史人物的,又有表现少年儿童生活的;既有描绘自然景观的,也有蕴含人生哲理的;有的介绍学习语文的方法,有的则主要介绍自然科学常识;等等。这样的安排,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多方面的知识,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他们的阅读视野。

近日听某位教师执教《石头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一课,观其教学过程,听来颇有些思考。

值得肯定的是,这位教师无论是对教材的处理,还是教学程序的设计,都显得比较细腻,能紧紧抓住石头与书之间的相似点,按课文叙述顺序,通过有指导的朗读,一步一步地揭示出勘探队员把石头称之为“书”的原因。具体分为以下四步:

“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领悟石头和书之间的相似处:一层一层、厚厚的。

“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留下的足迹,叫波痕;还有那些小不点儿,黄的,黑的,红的,闪光的,透明的……叫矿物。这些都是石头书上的字。”

——领悟石头上有字。

“这是树叶,这是贝壳,那块石头上还有一条小鱼,这些都是化石。”

——领悟石头上有画。

“它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密林,地上有花有草,还有许多昆虫。后来,这里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地壳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山。”

“这本书会告诉我们,哪座山下埋着煤炭,哪块地下藏着矿石……”

——领悟石头能告诉人们有关的知识。

应该说,就认识石头中的学问而言,这样的教学设计似无什么不妥之处。但进一步思考,觉得至少有两处可提出商榷的地方,不妨赘述如下:

一是忽略了课文内容之间的前后联系。勘探队员何以作出“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密林,地上有花有草,还有许多昆虫”的判断?又何以作出“后来,这里变成了大海”的判断呢?原来,他是从“石头书”里面的“树叶”和“贝壳”、“小鱼”这几幅“画”以及“波痕”这些“字”中“读”懂的。而这些不正是在前文中所介绍的“石头书”中的“字”和“画”的内容吗?

课文内容是一个整体,我们必须遵循“整体性教学原则”,在教学“局部”的时候,心中始终要有“整体”,切不可把课文“肢解”开来,把一段话(甚至一句话)同全文内容脱离开来,使之成为各自独立的个体,搞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零敲碎打”式的教学。

二是忽略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课文中所讲到的“矿物”、“化石”等内容涉及到自然学科方面的知识。一般学校的自然实验室都有一些矿石、化石的标本(如笔者所在的学校自然实验室内就有铝矿、赤铁矿、石灰岩、页岩等矿石的标本),如果我们的教师能找到这些矿石标本,在课堂上适时的出示这些东西,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这对于促进学生理解石头是“书”并尝试去“读一读”这本看得见的“石头书”,该会有怎样的帮助呢?相信这样做跟仅仅依靠朗读、领悟课文内容所达到的教学效果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这也令笔者想起了自己执教《我也是普通一兵》(见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第九册)一课时对某段文字的教学设计。

《我也是普通一兵》生动地记叙了国家主席刘少奇同志在江上遇险的情景,表现了少奇同志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无私无畏的崇高革命精神。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具体地描写了刘少奇同志乘坐的江轮在江面上突遇狂风暴雨时的危急情况:

船行不久,忽然江面上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小山似的巨浪一个接一个卷到甲板上来。江轮在波峰浪谷间摇来晃去,情况十分危急。

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如下“三步曲”:

一、找出文中具体描写“情况十分危急”的语句读一读。

二、用简笔画把当时江面上的危急情形画出来。

三、指导学生通过表情朗读表现出当时的危急情形。

第一步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他们很快找到了“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小山似的巨浪”、“一个接一个”、“波峰浪谷”、“摇来晃去”等词句。

第二步,语文课上画画,这于学生来说感觉十分新鲜,他们兴趣相当浓,三五分钟内就画成了简笔画。老师从中挑选出一幅学生的作品,“请教”了他以下几个问题:

1、为什么雨不画成雨点,而是连成线?

学生答:因为课文中写的是“暴雨如注”。(“注”者,灌入也。)

2、为什么把连成线的雨画成斜状?

学生答:课文中写江面上“狂风大作”,雨自然是斜的。

3、为何把轮船画得有些倾斜?

学生答:课文中写到了江轮在波峰浪谷间“摇来晃去”。

此时,一名学生主动把他画的简笔画送到老师手上,原来,他的作品中还画出了卷到甲板上的巨浪。老师对此作了充分的肯定。

通过这一“画一画”的环节,可以看出,学生的阅读是细致的,认识是全面的,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也是准确的。

语文和美术有许多相通之处,中国的古典诗词尤其讲究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像题画诗更是诗与画的完美统一。几乎所有写景的诗文,其内容都可以通过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苏教版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有精美的插图,或描绘风景,或叙述事件,其设计即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语文标准》基本理念提出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只要我们确立了这样的基本理念,努力挖掘教材资源,注意各学科内容的融合,创造性地用好教材,就一定能改变语文学科过于强调学科本位、与其它学科之间缺乏整合的现状,实现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语文课程中建立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平台,应注意立足于“语文”,而不是漫无目标的大杂烩。

    相关推荐

    《老人与海鸥》学科整合课例 《科林的圣诞蜡烛》学科整合教学设计 《科林的圣诞蜡烛》学科整合教学设计 浅谈学科合作学习活动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整合 教案教学设计 浅谈汉语拼音编写的整合 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浅谈汉语拼音编写的整合 浅谈汉语拼音编写的整合 初探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傅雷家书两则》教学谈 小学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初探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秋天)说课稿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秋天)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教学优势 也谈参与 也谈“理想”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整合问题 简化目标──《穷人》教学设计浅谈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贱卖海张五》教学案例 整合问题 简化目标──《穷人》教学设计浅谈 也谈崔莺莺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整合 在整合中超越 在整合中超越 浅谈网络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 也谈作文命题 “整体--部分--整体”教学谈_语文论文 也谈《夏日绝句》 也谈“贵妃捧砚” 恐龙一课谈现代媒体与语文课的整合 整合拓展 创新学习 也谈“登临”意象 也谈为人师表 也谈省时高效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课《航天飞机》教学设计 浅谈多媒体技术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浅谈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 影片《背起爸爸上学》与语文课《科林的圣诞蜡烛》学科整合教学设计 由《恐龙》一课谈现代媒体与语文课的整合 也谈识字教学策略 也谈汉语拼音教学 影片《背起爸爸上学》与语文课《科林的圣诞蜡烛》学科整合教学设计 也谈语言的魅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摆渡》课堂实录 也谈低年级识字 信息技术+学科课程 整合出一条创新之路_语文论文 《鱼我所欲也》教学杂谈 综合性学习——《我也追“星”》 互相渗透 有机整合 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创建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单元整合 感受魅力 互相渗透 有机整合 读写整合传递人“情” 单元整合教学设计反思 《综合复习》整体教学设计 《梅花魂》整合课教学设计 也谈课堂问题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杂谈 语文课程整合浅议 《纸船和风筝》整合案例 纸船和风筝整合案例 在整合中超越 突出重点 加强统合 整体推进 动态生成 结合《索溪峪的“野”》谈合作学习 结合《索溪峪的“野”》谈合作学习 课程整合中几种教学合作形式的研究 有整体才有生命——有效教学目标整合之我见 也谈体验式学习方式──《清澈的湖水》教学谈 教科版《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学设计 也谈《师说》的中心论点 也谈《海燕》的象征意象 也谈哈姆莱特的绝境 由对《荷塘月色》的问题整合谈高中语文的问题设计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研究课设计:《滕王阁序》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研究课设计:《滕王阁序》教学设计.. 互相渗透有机整合──浅谈小学一年级新教材汉语拼音教学 拓宽视野 激活思维──浅谈自然环境课程资源的整合 也谈三年级作文起步教学 谈谈语文科的课前作业辅导 多元整合,有效评价——谈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内容 品读中体验 整合中悟情 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式 浅谈诗词里的科举 方法要简约内容要整合 整合单元内容,巧掀教学高潮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也谈《岳阳楼记》之“古仁人” 《鱼我所欲也》中心论点谈 我与二期课改——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些感受 教科版《字典也是老师》教学设计 也谈“得无”的用法与释义 《鱼我所欲也》中心论点谈 《鱼我所欲也》中心论点谈 “一文两读”巧分妙合──谈谈《马》的教学 《晏子使楚》电教整合课反思 也谈小学课堂教学的旁逸艺术 教学建议:整合资源上好课案例 《地下森林断想》的整合构想 找准交点 突出主线 有效整合——《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教学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