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操千曲而后晓声 品佳作而后悟情

小编: :admin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比较,是人们认识、鉴别事物的一种有效方法。中学生在阅读中,如经常采用比较法,有利于调动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深刻地理解读物的内容,提高阅读效果。二期课改新编语文教材特别注重以主题结构成单元,引导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收集,整理资料,在比较探究质疑中形成自己的观点的能力,从而达到拓宽学生阅读面,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欣赏能力、思辨能力。

语文作为一门文学性与工具性并重的学科,它要求我们要做到博大、精深,因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课本。语文书再厚,课文再多,也是无法替代其它课外阅读的。只有让学生多读文学名著,多接触各种有益的报刊、文集,才能让学生在主体活动中逐渐地把言语作品内化为自己的心理要素,形成言语能力,积累语文的素养,提高语文素质。

比较阅读正是连接课内外的一座桥梁、一条纽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立足课本这一教学点,有意识的引进一些与课本有关的课外知识、名家名篇,同课文内容进行对比阅读,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将触觉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又使学生从教师的引导中初步获得课外阅读的方向,进而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知识积累的效果,使学生走出局限于书本的小语文,迈向天地广阔的大语文,达到多读书、读好书的效果。

在学习夏丏尊先生的《白马湖之冬》时,我让学生自己先上网搜寻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要求学生将两篇描写冬天的散文对照阅读,思考两文的异同。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归纳总结。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会发现两篇文章在文体都是抒情散文,而且文章的题材都是描写冬天的景色,并且都采用了寓情于景、情境交融的抒情方式。同时,学生发现两篇文章同中有异:《白马湖之冬》以寒风贯穿始终,而《济南的冬天》以“温晴”统领全文;白马湖的风却“日日有”声如“虎吼”,而济南“没有风声”; 夏先生来到白马湖感觉“宛如投身到极带中”,而老舍先生感觉济南“真的算个宝地”;《济南的冬天》抒发的是归国游子对祖国美好山河的赞美之情;而《白马湖之冬》让人感受到的是作者一颗落寞的心和一份浓郁的思乡之情;《济南的冬天》运用了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生动贴切,《白马湖之冬》运用白描手法,朴实深沉。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充分感受到济南优美的山水和作者对济南的钟爱之情、感悟到作品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体味到作者运用语言的创作技巧,形成了新见解,获得了美感体验。同时,在比较阅读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只要坚持经常,就会逐步实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标,为以后研究性学习积累经验、打下坚实基础。

我还尝试采用另一种形式进行比较阅读,那就是将比较阅读适当的穿插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之中。如讲到济南的冬天“没有风声时”,可以将《白马湖之冬》中关于“风”的句子拿来对比,使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济南冬天独有的 “温晴”的气候特点,以及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从而引出对济南的山的描绘。在分析《济南的冬天》艺术特色时,可与刚刚学过的《春》比较异同。两篇文章都是写景抒情的散文,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在表达方式上,《济南的冬天》如絮家常,娓娓道来,《春》则浓墨重彩,激情洋溢;在修辞运用上,《济南的冬天》以比喻、拟人为主,《春》则采用了比喻、拟人、迭词迭句、排比、引用等诸多修辞手法;在文采方面,《济南的冬天》平实含蓄,情恳辞切,《春》则诗意隽永,文采斐然。通过这样的比较,使学生对两种不同风格的散文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比较阅读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引导,及时点拨,调动学生的情绪,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毕竟,语文课本只是一个例子,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期望语文课本来填饱肚皮,我们必须在课本之外寻找别的食物。运用比较阅读,将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充分利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根上来,学生也能通过比较教学寻到足够的食物,吃饱吃好。

    相关推荐

    语文,因情感而美丽──《桂花雨》教后札记 作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后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后记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后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听后感 《祝福》“然而”后面省略的是什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后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后感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为读而狂 为情而学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后感(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后感(二)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后感(三)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后感(四)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后题解 大谈爱情,是否曲解了文本,或者大而无当? 因家乡而起 为家乡而作——“故土•乡情”类话题作文导写_语文论文 景由望中出,情因景而生 前赴后继、锲而不舍两个词语的意思 为“有效”而教——《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后感 略而不简,精处悟情——略读课文《卡罗纳》教学案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后感 四篇汇总 读文 品句 悟诗——《咏华山》教后感 写作《感悟生活,有感而发》作文教案教学设计7 随遇而安 我为什么而活着:我为何而生 《掌声》背后…… 华而不实 课堂 因“你”而精彩论文精品 千古绝唱凄苦情——《声声慢》教案26 躲不开泼水节──美丽而忘情的 为感时而作的师道精品──韩愈《师说》赏析 以读促悟,悟中生情──《凡卡》第一课时教后反思 网络,作文应你而精彩 写作《有感而发》教案8 品字析句 赏读悟情 由聋而哑 读后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案例反思 声声慢课后反思 《掌声》教后记 温故而知新 曹操为何不用“火”箭——《草船借箭》学而有疑 《雨后》探究感悟 写作《有感而发》导学案2 《掌声》读后感 《掌声》教后感 以读促讲 品悟感情──《花的勇气》第一轮公开课教后反思 为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穷人》教后随笔 因“感动”而起 教略而学不略——听略读课《卡罗纳》感悟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学案2 《劝学》中的“而” 千古绝唱凄苦情——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月光曲》课后反思 《月光曲》课后反思 为“什么”而写 《月光曲》教后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精品教案 《掌声》教后记二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导学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听后感 《月光曲》教后反思 《掌声》听后感二 《歌声》教后反思 入情境 品细节 悟真情(教学设计) 人之常情是解读作品的钥匙──《琵琶行》教学后记 《陈情表》读后感 《掌声》教后记三 《掌声》教后记一 《掌声》教后反思 品读中体验 整合中悟情 语文因生活而精彩 生活因语文而多彩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导学案3 生命因感悟而精彩──《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勇气从何而来 “哥哥”从何而来 引而不发,跃如也 让课堂活而不乱 课虽尽而意无穷 让课堂活而不乱 凡事要三思而行 考而不死是为神 缘情而入文,披文以入情──《观潮》教学片断及反思 《最后一课》教学感悟 姗姗而至的掌声──《金色的草地》教学案例 缘情而入文,披文以入情──《观潮》教学片断及反思 《星星变奏曲》课后题 声声慢课后练习及答案 操场上教学反思课后反思 《苏武传》读后感:千秋苏武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三顾茅庐》教后感悟 《慈母情深》教后记 写作《有感而发》表格式教案7 荀子的“声非加疾”观点错误──兼谈谈“顺风而呼,而闻者彰”句的科学依据 侠骨柔情──《望海潮》改写佳作 画溶千古情 生命因它而不朽 课堂因“你”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