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增强德育实效性——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

小编: :admin

【摘要】德育课程是基于生活和社会的承担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克服以往脱离实际的应试教育,积极倡导儿童学习生活化的课程理念,努力创设生活化的课堂学习环境,提炼生活化的课堂学习内容,改革生活化的课堂学习方法,并关注生活化的课堂学习评价,真正做到品德教育贴近儿童的生活,让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德育实效性生活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商品经济的发展,竞争机智的广泛引进,使得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许多新问题也随之出现。面对新问题,传统德育还是过死地依托课本教材,过多注重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知识的教育。课堂上教师还是围绕着教学目的讲道德,学生静坐听道德,德与行分离。这无疑是让学生在床上练习游泳,一旦下水,结果可想而知。

教育家杜威、陶行知早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生活教育理论。学校课程从功能上来说,应该为学生将来的生活、工作和创造奠定基础,而不应该成为隔离学生与他生活世界的屏障。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回归生活,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关注、指导和引导儿童的现实生活,让德育根植于火热的现实生活和儿童特殊的生活世界里,才能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所以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学习是生活化的。作为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的小学德育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更是应该在学生的生活基础上建构课堂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爱生活、会生活的情感和能力,并能从生活中提升自己的智慧,感受生活的快乐。

一、创设生活化的课堂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泛指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人的任何活动都与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周围环境的一切事物都会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的心智活动。所以作为三大课程之一的环境课程,就十分注重学生学习环境的建设。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学习环境也应该是生活化的,其目的让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感受生活气息,学习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能力。

生活化的课堂学习环境,主要是指课堂客观硬件环境而并不涵盖主观上的人际关系环境。这种生活化的课堂学习环境具体表现在课堂环境的创设,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课堂上创设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这模拟的生活情景中开展活动,从中学习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提升自己的生活能力。如:教学《爱护花草树木》一课时,首先根据学生经常把一些重物挂在树枝上的举动,我设计了让学生体验的环节。其次,创设环境让学生扮演小树,伸出两臂当作树枝,我让同学把沉重的书包挂在树枝上,还使劲地摇动,小树痛苦地呻吟着:哎呀,我受不了啦,疼死了......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体验了小树挂重物的苦楚,从情感上产生共鸣,加深对小树的同情,这样,学生便纷纷得出了保护小树的行动方案,用小竹竿打桩,插上护树牌子,定期给小树浇水、除草等,学生只有通过亲身的体验,才能对别人痛苦有了移情的体验。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下叙说自己家里发生的故事,就比传统意义上的讲故事,显得更贴近生活,更有生活气息,也更有助于学生对家庭温馨的体会,特别是新课程把生活化的学习内容作为教学主流时,课堂教学中创设这样的生活场景就显得十分的必要。

生活化的课堂学习环境还包括组织学生参加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环境。社会即课堂,把学生直接带入具体的社会生活环境中,让他们身临其境去感受,甚至直接去参与各种活动,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学习生活技能,体会生活的艰辛,感受生活的快乐,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真正达到教学做合一。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接受环境的熏陶,也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

二、提炼生活化的课堂学习内容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德育的内容也在随着时代的前进发生着较大的改变。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集体等优良的传统教育内容要继续发扬光大,同时也要根据现实生活实际,从生活中提炼新的德育内容,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具有新时代的道德观。所以,德育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将书本、口头上的一些理论化教育转化为活生生的情景教育,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己的事情做起,感受德育的重要性、现实性,从而掌握基本的德育规范,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行为,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定道德基础。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才会感兴趣。课程内容回归生活是引发儿童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只有当儿童真正感到所要学习的内容是他想要知道的或想要解决的问题时,他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用儿童的眼光看社会,努力发现学生生活中的社会问题,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多样化的活动情景,让学生在自然和谐的氛围中,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学会把握自己生活的方向,学会把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从而走进生活,认识社会,健康成长。

例如教学《爱护花草树木》一文时,老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幅图画,图中画一幅荒山野岭。这时老师问学生:在我国的西部以及偏远山区还有许多这样的荒山野岭,同学们你们愿意去那儿住吗?大多数学生都说不愿意,那儿空气不新鲜,没有花草树木,刮风时满天沙,下雨时满身泥。出乎老师意料的是,有学生愿意去,她说,如果大家都不去,那儿将永远是荒山野岭,我要用自己的双手去那儿种上花草树木,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美好!孩子的语言是多么质朴,孩子的情感是多么纯真!这时教师顺势引导学生,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幅图,让学生拿出水彩笔在上面尽情地绘画,把画好的运用实物投影给学生欣赏,在我们的手中一座座荒山野岭变成了美丽的大花园,这儿花多香,空气多新鲜,是谁的功劳?学生齐答是我们画的花草树木。那我们该怎么做呢?这一问,深化主题,引导学生把感受到的教育融入到实践中去。

生活化的课堂学习内容,并不只是学生过去生活的机械重现和简单生活的翻版,而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原有生活的重新提炼、体验,使之产生新的感受和经验,并用这种感受和经验来指导自己正在进行中的生活和即将要进行的生活,真正体现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改革生活化的课堂学习方法

新课程理念最根本的一条是回归生活。因为生活是第一性的,我们所要学习的道德知识、社会规则、生活常识等,都是从生活中来,而最终又要为人的生活服务。所以作为新课程的课堂学习方法,就必然十分关注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环境和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学习,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学生自身观察、调查、了解活动和互相交流的基础上,扩大他们的视野,深化他们自身的经验和体验,从而提高他们生活的能力。

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确立学生中心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德育情景,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如主题班会、课堂辩论、小组讨论、小品表演、演讲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走上讲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我在《保护人类的家园》一课教学中,在课前学生对生活环境进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了要金钱还是要环境?的辩论活动。我提前一周把课堂辩论的题目、内容和形式告诉学生,让他们作好充分的准备。在课堂辩论中,学生们的思维十分活跃,为论证自己的观点引用了大量的具体事例和理论依据,个个畅所欲言,气氛十分热烈,每当精彩处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不失时机地对辩论进行引导、点拨和总结。在辩论活动中,学生明晰了金钱与环境的辨证关系,增强了环保意识,取得了自我教育的实效。这种生活化的学习活动,充分利用了校外学习资源,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原本比较枯燥的课堂学习赋予了新的活力。这样的学习方法,不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而且又合乎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容易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关注生活化的课堂学习评价

德育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用简单的理论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品德实乃一种欲扬实抑的矛盾选择,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人性化、生活化的评价标准,强调课堂生活以外的实际问题成为建构评定的基础,强调生活真实经验的重要性,强调教学对真实生活的适应。倡导评价内容由单纯的知识评价转向知行并重、过程结果并重的全面评价;评价方式由呆板、量化的评价转向开放、质性的评价;评价主体由教师转向全员。学生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均成为了生活评价的一部分,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和评价的主人。

生活化的课堂学习评价要求教师用不同的标准去评价不同学生的不同行为,即多元评价。用这种方法去评价学生,就能看到每个学生的长处与进步,就会赏识、悦纳自己的学生,即使学生在某方面还没有达到要求,我们也会认识到,那只是暂时存在的差异,或者是自己评价的要求太高,学生并不就是差生。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带着这样的理念和方法去评价学生,学生就能从评价中得到鼓舞,也促使学生在评价中得到更快的发展,以真正发挥评价的作用。

评价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人而异,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学生的优点。教师也可用一些奖励手段来激励学生,如奖聪明星、小红花、小玩具、小卡片等小礼物,让看到真正的自我。

总之,德育课程回归生活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是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主体化活动、在发展儿童思想品德与生活智慧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所以德育课程只有回归生活,才能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生活课程。

    相关推荐

    增强开放性提高有效性 师生互动,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效性 增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力、提高课堂效率的尝试 挖掘课堂表演的价值增强课堂表演的有效性 教师随笔 如何构建有效的课堂 生活教育与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活、实――课堂的有效性所在——《台湾的蝴蝶谷》 构建趣味性识字教学课堂 激活个性,活化人物——作文教学课堂实录 识用结合 增强识字和生活的联系 识用结合 增强识字和生活的联系 强化教师持续发展模式建构 如何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构建对话课堂,实现生命成长 关于中考增强信心的有效方法 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构建的几点思考 活化石课堂教学实录 构建“生活作文”体系 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涌动生命活力的教育——五生德育之生命教育案例 增强写作的责任感,提高作文的实效性——作文以评促写的一点尝试 语文教学应当强化生命教育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浅谈“乐学”课堂结构的构建 以“快”促“乐”,构建和谐、高效语文课堂 生活,个性化作文的源头活水 体验时间流逝 增强生命意识──《匆匆》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将相和》教学片断 构建课堂阅读模式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构建“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结构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应渗透德育 班级活动——德育教育的沃土 构建充满生命灵动的评价课堂 平等、尊重——构建语文课堂的生命 关注学生成长构建和谐教育 增加情感因素,建构良好的中小学师生关系 创设德育新课堂 整合教育资源 构建数字化语文教学 构建和谐课堂促进学生发展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 剪繁枝,增实效 小学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生活教育是语文教学高效之路 学习新课程标准 强化语文实践活动 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有效架设德育之桥梁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语文课堂文化重塑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语文新课程的文化建构观 语文新课程的文化建构观 提高学生的胆量,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增强语言感悟的探索 语文课堂学生主体地位的构建策略 语文新课程的文化建构观 课堂生活化——《春笋》教后随想 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 让个性教育走进课堂——谈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个性教育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于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若干问题的思考(高三) 融入儿童生活,增强切身体验──《影子》教学片断欣赏 《活化石》教学建议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再思考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再思考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指导 建构“活学乐用”的教学机制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构建语文“乐学”课堂结构 构建没有教师的课堂拓宽学生的发展时空 构建“没有教师的课堂”拓宽学生的发展时空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增强合作意识 培养能力 激发情感──《灰雀》课堂实录 让课堂“活出生命的意义”──谈如何把素质教育落到课堂实处 搞好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 是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基础 德育要加强班集体的基础地位 小学减负增效《落花生》教学设计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识用结合 增强识字和生活的联系 创设情境,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鲸》教学案例 县小学语文实效课堂评选活动回顾 创设情境,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鲸》教学案例 创设情境,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鲸》教学案例 构建自主的新课堂——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读者 构建新型的初中语文课堂 建构信息共享的语文课堂 体验时间流逝 增强生命意识 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生物进化的诗意高唱──《化石吟》的教学实践构想 语文“生活化” 生活“语文化” 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创设情境,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鲸》教学案例 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创建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探究性教学课堂实录 试论研究式学习课堂的构建 生物进化的诗意高唱——《化石吟》的教学实践构想 对低年级小学生进行德育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构建“六字”语文教育观 建构学生自己的语言和思想──《丑小鸭》第一教时课堂实录 在识字教学中增强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透过课堂现象看教学效益——对小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再思考 如何构建真正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