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扩展

不应该被教师“陌生化”的形象

小编: :admin

《猴王出世》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节选自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无论是《西游记》还是这一回中的“美猴王”在中国或者说在有华人的地方,一个是耳熟能详的故事,一个是生动活泼的故事形象。上点年纪的肯定是更加会想起六小龄童扮演的孙悟空,孩子们也有一些接触,也会记起央视拍摄的动画片《西游记》。孙悟空更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个栩栩如生、深入人心的神化形象流传广泛。

这些都是孩子们已知的,特别是五年级的孩子所已知的。孩子们不一定看过原著,对原著的古代白话文小说(其实《西游记》原文应该为古代话本章回体小说)的语言形式会陌生,特别是对原文中大量穿插的诗词、用典、引用的经典文句会有疑问和不解,但通过电视、动画以及各种所谓删减的“青少年儿童阅读版本”的发行,孩子们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唐僧师徒五人、取经故事都有大概的了解。

这些都是学生初读这篇课文的已有知识基础、已有的情感体验,也就是说孙悟空这个形象孩子们是认识的,是了解的,绝大多数同学是喜欢的,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可以说出喜爱孙悟空的理由的。我以为这是设计对这篇文章教学的起点和基石。

今天的课堂上,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通过播放央视版《西游记》第一集“猴王出世”来导入课文,其中孙悟空扮演者是六小龄童(个人认为除了六小龄童扮演孙悟空的角色成就是绝对成功的,其余人扮演的孙悟空都相差甚远,根本不能与之相比。)看完之后让孩子们谈谈对刚才所看到的视频中“猴子的形象”。其实,我以为大可不必这样做,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经典形象教师何必生拉硬扯的把它一厢情愿的为了课堂设计而陌生化呢?

虽然电视剧塑造的形象和文学作品塑造的形象、动画片塑造的形象是有所区别的。文学作品中的“孙悟空”在每一个读者中都是不一样的,或者高些或者矮些或者更加灵巧些。这是因为文字在不同的个体中产生的思维反应以及和现实的联系都取决于个体已经具备的知识、经验,所以产生在脑海中的思维形象也是不一样的。正所谓“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既是如此。而电视剧版本的孙悟空和动画片版本的也是有区别的,因为在技术和表现手法的局限性,两者各有千秋。电视剧版的六小龄童扮演的“孙悟空”更能贴近“人性”的一面,许多书中描写的精彩场面由于技术总跟不上思维的局限无法表达。动画片版的“孙悟空”呈现的画面感是平面的,各种打斗场面更加奇幻。但是两者的孙悟空形象“金箍棒、紧箍咒、虎皮围裙”没有变,“勇敢,好斗,自由,顽劣,不畏艰险,善良”的形象也没有变。(至于如来佛祖说的“你这泼猴”也没有变。)

应该说学生在对“孙悟空”这一经典形象是接受的,认识的。在课堂上播放这一视频的用意是何?不是很明确,用途有多大?收效有多高?这值得商榷。教师在这一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导入课题,交流预习经验

1.谈谈《西游记》视频中的猴子形象。

2.交流预习是碰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从情感发展的层面上来讲,我以为这样的设计有有问题的。其一,视频已经把学生带入情感体验,而预习的问题和方法习得交流是会打断已有的情感延续的,这样势必在下一个需要情感体验的环节中学生要重新唤起;其二,文本形象和由省画面带来的形象是有差异的,既然是学习语文课,就应该以“文本情感”体验为上。首先出现视频会有“先入为主”的引导之嫌。

在此之后,教师又设计:

初读课文内容,了解内容

1.请4个学生来读课文。

2.根据课题猜测内容。

3.自学课文,了解成王原因,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这一教学环节中,我以为“根据课题猜测内容”这一环节是虚浮的,从现场课堂来看也是没有效果的。因为,在前面4个同学读完课文之后,学生对课文已经有大致了解,再加上以往的知识体验,既是对已有知识的回忆而已,何来猜测之说?

教师设计的第三个环节,首先咬文嚼字一下,孙悟空是作为“人”的形象出现的吗?我以为不应该做“人物”解,这是一个亦“神”亦“人”亦“猴”的小说形象。孙悟空在西游记里有几个称呼的变化的,首先是“仙石”,因内育仙胞,见风而化作“石猴”,后在花果山水帘洞称王,隐了“石”字称作“美猴王”,后渡南赡部洲地界,投祖师门下取名“孙悟空”,又因大闹天空自取名“齐天大圣”,被太上老君诳了一回上天做了一回“弼马温”,被压五指山后由唐僧就出,又有名号“孙行者”,西天取经后功德圆满封“斗战胜佛”。至始至终孙悟空并无以“人”的形象单独出现,而且“人”的形象特征中只有“会说话”这一层很接近,其余更多应该贴近“猴”“神”。另外,上至神仙,下至小妖,对孙悟空的称呼也不外乎“毛脸雷公”“泼猴”之类,所以,我以为称“人物”不妥。

质疑教师设计的“初步感受人物形象”,初步的定义是什么?是最初的感知。我以为,这一步教学设计中教师剥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体验,学生在这里是“被陌生”。其实熟悉,但教师硬要学生认识“陌生形象”。再者,从课文开头视频中看来,电视剧《西游记》第一集前几分钟的画面已经十分接近原著的描写,所以来自视频的感受和来自文字的感受是会有一个比较大的接近值的,也就是说视频带来的形象感受和文本的形象感受是差不多的,在这里再谈“初步感受人物形象”我以为不妥。

我们常说课堂教学之前是要分析学生的学情的,学生可能掌握了多少,或许知道哪些,也许会有怎样的共鸣等等这些是作为教学者一定要考虑的。教学设计固然是重要的,但学生的学情才是我们课堂教学的起点。

    相关推荐

    从创作陌生化到阅读陌生化 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楷模 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陌生化”现象 19不应该只记得 教师应该是条河 不该被遗弃的几种“传统教学方法” 关注教师形象美 《报任安书》不应该“节选” 从“不应这样写”把握“应该怎样写” 安全教案不跟陌生人走 师范教育就应该面向一线 《不和陌生人走》安全教育教案 教会学生形象说理 语文教师到底应该做什么 新的学习方式应该提倡不得替代 应该听谁的教案一 应该听谁的教案二 用陌生的眼光观察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从不同材料解读项羽形象 西师版《形象的汉字》教学设计 中学生应该怎样读《论语》 语文老师应该读准这些字 小学生安全教育教案:不和陌生人走 《应该听谁的》教学设计 蚊子该不该打──《生命 生命》教学案例及反思 从象形到形声的发展 ——《应该听谁的》教学点评 《应该听谁的》教学设计 语文课应该成为学生思考的王国 差生形成的原因及其转化 评价,应该是多元的 ——《应该听谁的》教学点评 中学生应该学点语法知识 《形象的汉字》教案 陌生化阅读:对话教学的一种可能性尝试 《唐雎不辱使命》人物形象分析 《唐雎不辱使命》人物形象分析 《该不该养鸟》教学设计 做到六个学会塑造教师形象 评徐石老师执教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该不该读寓言童话 哈姆莱特形象的象征意义 信任陌生人 课文应该怎样读 鸡蛋不能被捏烂 为什么猪八戒的形象比沙僧生动 鉴赏古诗词的形象 应该听谁的教案一教学实录 该不该流泪?──《怀念母亲》 《形象的汉字》教学设计 不同形状的雪花形成原因 确立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应该注意的问题 形象的汉字 教学建议 《形象的汉字》教学设计 《形象的汉字》教学设计 《形象的汉字》教学设计 《形象的汉字》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应当强化生命教育 保姆大堰河的形象 梁启超的家庭形象 繁漪形象的悲剧美 应该听谁的教案二教学实录 语文教师应注重教学口语的文化品位 美好的形象来自于想象,崇高的境界来自于形象──《天上的街市》赏析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还给学生哪些“权力” 小学作文教学应突出生活化 我们应该了解的宋代文学 语言 形象 情感 陌上桑 识字教学不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包袱──《尊严》教学反思 汉字繁简再起波澜:学者称汉字应该再简化 《信客》人物形象 形象图解简说 感受人物形象 让道德熏陶不再苍白 手法多样,形象鲜明──谈《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形象 手法多样,形象鲜明──谈《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形象 我们应该了解的元代文学 《朝花夕拾》的人物形象 手法多样,形象鲜明──谈《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形象 谈《祝福》中短工的形象 哈姆莱特的形象分析 “哈姆莱特的形象”渊源 《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 《唐睢不辱使命》作者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 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班主任应如何转化后进生 我们应该了解的秦汉文学 愚公形象新解 转载白老师教学理念:语文课应该怎么上? 有效的师生互动:倾听与回应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故乡》人物形象 《故乡》人物形象 小学生写事作文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离骚》人物形象 《雷雨》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