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六国论》一体化教学案(学生版)

小编:

《六国论》一体化教学案学生版

教学设想:

本文来自苏教版必修二“历史的回声”专题,这个专题有三个版块:“后人之鉴”“千古江山”“永志不忘”。这个专题的教材主要是文言散文和宋词,基础知识教学上,主要是积累文言知识,学会赏析古代诗歌;人文教学上,主要是通过历史文本的阅读,领会历史人物的感慨,聆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的豪情壮志,探寻历史中今天的意义。本文出自第一版块, 教学上按照文言文教学要求进行,还可以将另外苏轼、苏辙的同题文章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积累文言字词,会翻译文句。

2、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用意。

3、了解有关史实,感悟国家灭亡的教训。

4、赏析本文论证的特色和语言的风格。

教学时间:2教时

第1教时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及背景,整体了解课文,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明确学习要求

二、熟悉作者及背景,整体了解课文

1、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在文学上取得显著成就,是经过一番刻苦读书、认真作文的过程的。据他自述,少年时,他不爱学习,到了二十五岁,才开始知道读书。自以为比伙伴们学得好,但后来取古人之文一读,才觉得古人的“出言用意”都跟自己大不相同,于是下决心将过去所写的数百篇文章全部烧毁。然后,将《论语》《孟子》、韩愈的文章取来,终是诵读,读了七八年,才感到古代文章确实写得好。时间一久,读之益精,自己胸中也“害然以明”,但还未敢自出其言。又经过一番努力,胸中之言日益多,甚至不能控制自己,只好将它书写下来。到了这时,落笔为文,才“浑浑乎觉其来之不易矣”。这就是历史上关于苏洵焚稿、勤奋读书、刻苦作文的美谈。苏洵为文,成就显著。因此博得他同时代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著名文学家曾巩的好评。欧阳修指出:苏洵之文“博辩宏伟”。曾巩认为:苏洵之文“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 三人(三苏)之文章,盛传于世。得而读之者,皆为之惊,或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选自《苏明允哀词》)

2、了解课文涉及的历史材料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求自保,割地赂秦,仅仅是一个方面。苏洵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有他的用意的。[附]:秦灭韩,前230年;灭魏,前225年;灭楚,前223年;灭燕,前222年;灭赵,前222年;灭齐,前221年。

3、本文写作用意

苏洵是针对当时北宋的对外政策。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妥协软弱。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东北的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在保卫战中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条约规定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后来西北的西夏又和宋交战,又订立条约,每年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也没有给北宋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和平。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三、朗读,整体了解

1、注音:

贿赂( ) 率 ( ) 暴( ) 厥 ) 洎 ( ) 为( )国者无使为( )积威之所劫

2、朗读

3、整体了解。思考回答:

本文属于什么文体?文章属于就事论事,还是抱有意图?

四、疏通文字,积累字词

1、疏通1、2段 同学合作,互相交流,弄懂下列字词:

互丧——率——以——盖——

2、同学合作,互相翻译第1、2段

3、疏通第3段 同学合作,互相交流,弄懂下列字词:

秦以攻取——邑、城——较——其实百倍——固——思厥先祖父

以有尺寸之地——然后——然则——判——至于——得之——

4、同学合作,互相翻译第3段

五、背诵以上课文

第2教时

要点:完成字词疏通,背诵课文,分析论证思路,作业

过程:

一、背诵、翻译已教课文

二、继续完成字词疏通

1、疏通第4段 同学合作,互相交流,弄懂下列字词:

继——与嬴——是故——斯用兵之效也——始速祸焉——洎……以……——惜——谓

智力——诚——向使——爱——数……理——当——较——量

2、同学合作,互相翻译第4段

3、疏通第5、6段字词 同学合作,互相交流,弄懂下列字词:

礼——并力西向——为1——为2——食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而犹有可以——下1——下2——故事——是

4、同学合作,互相翻译第5、6段

三、思考讨论

同学合作,先思考后交流,准备班级发言:

1、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3、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3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5、第3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6、论述齐、燕、赵的灭亡是为了说明什么?

7、最后两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四、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完成练习

五、课后探究

1、如果从就事论事的角度看,六国灭亡真的如苏洵所说吗?

2、苏家父子三人都写了《六国论》,请比较他们的论述角度和论证特色。

附文

苏轼《六国论》

原文: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此皆役人以自养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别,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而代相陈豨过赵从车千乘,萧、曹为政,莫之禁也。至文、景、武之世,法令至密,然吴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皆争致宾客。岂惩秦之祸,以谓爵禄不能尽縻天下士,故少宽之,使得或出于此也邪?

若夫先王之政则不然,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呜呼,此其秦汉之所及也哉?

译文:

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各国的诸侯卿相,都为自己打算,争着收养人才。那些谋士、说客和谈天说地的、修饰文词的,辩论「坚白同异」的等等,往下到击剑行刺的、力能扛鼎的、会学鸡鸣狗盗的等等,没有不以宾客的礼节去款待他们的。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珍贵的食品,被招待在官府里的人,不能数得清有多少。越王勾践有「君子军」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等,都有宾客三千人;田文并且还在薛地招聚了侠客和犯罪的人有六万家;齐国稷下地方聚谈的学者也有千人之多;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等,也都招致了宾客无数。以后到了秦汉更替的时候,张耳陈余的部下,号称人才很盛,宾客和供他们役使的人等,都是天下的俊杰;田横也有五百士人。这是些见于传记的, 估计不见传记的养士应当是官员的一倍,农夫的一半。这些都是役使他人来奉养自己的人,人民怎能吃得消,国家又怎能受得了呢? 苏先生说:这是古先帝王不能避免的事。国家有坏人,像鸟兽中有猛鸷,昆虫中有毒螫一样。把他们分别加于处理安置,使他们都能各安本位,这些人便都有用了;把他们尽数铲除掉,是没有这种道理的。我曾就世代的兴废考察过,知道六国的所以久存,和秦朝的所以速亡,原因都在这里,不可不注意。 要知道有知、有勇、有辩才、有气力的这种人,都是人民中的优秀份子,大多不能自己穿坏的吃坏的而去奉养人的,都是要役使他人来奉养自己的一些人。所以从前的帝王把天下的富贵分出一部分来,和这四种人共同享有。这种人不失业,人民便安定了。四种人虽然性质不同,可是从前的帝王却根据习俗来制定法律制度,使他们都从同一途径中出身。三代以上是从学校中出身,战国到秦代是从宾客中出身,汉以后是由郡县的选拔中出身,魏晋以来是由「九品中正」的铨授中出身,隋唐以至现在,是由科举考试中出身:虽不完全这样,但就大多数而言是这样的。 六国的君主,虐待他的百姓,并不亚于秦始皇与二世,然而当时百姓并没有一个人起来反叛。这是因为所有老百姓中优秀杰出的人才,多数都被当作宾客奉养起来,没有失其职分。至于那些努力耕作奉养官府的,都是一些愚蠢而没有什么作为的人,虽然想反叛,但是没有人去领导他们,是六国所以能够有一时的安定而不立即灭亡的原因。

秦始皇当初想驱逐宾客,因为采用了李斯的建议才没有实行。并吞天下以后,就以为宾客已无用处,于是便信任法律而不信任人才;说人民可以靠法律来统治,说官吏不必有才,只要能够遵守我的法律便够了。所以才毁坏了名城,杀戮了豪杰。人民中的优秀而有特殊才干的份子,把他们遣散还乡。这样一来,从前就食于四公子和吕不韦的那些人,都回到哪里去呢?不知道他们能带着瘦长的脖子,黄黄的面孔,忍饥挨饿,老死在贫苦生活中呢?还是停止耕作,叹息着等待时机呢?所以,秦代的变乱,虽然是在秦二世的时候所造成的,然而,假使秦始皇当初知道这四种人的可怕,设法安置他们使他们不失业,秦代的灭亡还不至于像这样的快。把百万只虎狼放到山林里去,却让它们饿着渴着,不知道它们将来要吃人。世上以为秦始皇聪明,我是不信的。

楚汉战争的灾祸,老百姓几乎完了,所谓豪杰也应该没有多少了。然而代相陈豨经过代国时,侍从车辆,仍然成千,都满载着宾客,萧何与曹参这两位相国先后当政,没有加以禁止。到了汉文帝、景帝、武帝的时代,法令已经非常严密,可是吴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那些人,都还争着招致宾客。这难道是由于秦代祸乱的教训,以为单靠名位官职不能完全羁縻天下的人才,所以稍稍放宽一点,使他们或者能够从宾客中出头吗?

像那古代先王的政治就不是这样,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哎,这是秦朝和汉朝能够做得到的啊!

苏辙《六国论》

原文: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yì)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译文:

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肴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

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肴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

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为是可忧的。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途径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韩、魏一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的祸害。

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相关推荐

    《六国论》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劝学》一体化教学案(学生版) 《边城》一体化教学案(学生版) 《鸟啼》一体化教学案(学生版) 《祝福》一体化教学案(学生版) 《师说》一体化教学案(学生版) 《赤壁赋》一体化教学案(学生版) 《想北平》一体化教学案(学生版) 《我与地坛》一体化教学案(学生版) 《阿房宫赋》一体化教学案(学生版) 《安妮日记》一体化教学案(学生版) 《祖国山川颂》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西地平线上》一体化教学案(学生版) 《一个人的遭遇》一体化教学案(学生版) 《〈物种起源〉绪论》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江南的冬景》一体化教学案(学生版) 《沁园春·长沙》一体化教学案(学生版) 《寡人之于国也》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热爱生命》教案学案一体化 《论厄运》《直面苦难》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六国论教学教案 六国论教学教案 《前方》《今生今世的证据》一体化教学案(学生版) 《获得教养的途径》一体化教学案(学生版) 《六国论》导学案 《劝学》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南州六月荔枝丹》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谈生命》教案5(教案学案一体化) 《最后的常春藤叶》一体化教学案(学生版) 《念奴娇·赤壁怀古》一体化教学案(学生版) 《六国论》教案 《六国论》教案 《六国论》教案 《六国论》教案 六国论教案 《斑纹》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祝福》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师说》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渔父》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雷雨》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鸟啼》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离骚》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体化教学案(学生版) 《六国论》导学案4 《六国论》导学案5 《我心归去》《乡土情结》一体化教学案(学生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一体化教学案(学生版) 《六国论》导学案3 《六国论》复习学案 《神的一滴》《像山那样思考》一体化教学案(学生版) 高一语文教案:六国论 六国论高一语文教案 《六国论》教案4 《六国论》教案12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六国论》教案9 《六国论》教案19 《六国论》教案20 《六国论》教案23 《六国论》教案24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六国论 《六国论》教案2 《六国论》教案3 《六国论》教案6 《六国论》教案13 《六国论》教案18 《六国论》教案15 《六国论》教案16 《六国论》教案17 《六国论》教案25 《六国论》教案29 《逍遥游》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琵琶行》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秋声赋》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想北平》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陈情表》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蜀道难》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雨霖铃》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赤壁赋》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六国论》教案1 《六国论》教案5 《六国论》教案11 《六国论》教案14 《六国论》教案22 《秋声赋》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声声慢》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鸿门宴》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六国论 六国论 六国论 六国论 六国论 六国论 六 国 论 六国论 《发现》《北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祖国土》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六国论》复习导学案 《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