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13《夏感》导学案

小编:

13 《夏感》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2.品味重点语句,理清思路,了解文章构思。
3.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作者情感,体味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先熟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记录疑难问题,再研做导学案。
2.规范书写,认真限时、独立完成导学案。
【自主学习案】
一.走近作者
梁衡(1946— ),山西霍县人,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有散文三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语言教材。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将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二.基础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意。
贮满( ) 澹澹( ) 芊芊( ) 磅礴( )( )
黛色( ) 匍匐( )
2.解释下列词语。
(1)芊芊:
(2)主宰:
(3)春华秋实:
(4)闲情逸致:
3.按示例写出四个词语
春日融融 秋波澹澹
三.文学常识
4.“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是 代诗人 在反映劳动人民疾苦的《 》一诗中的诗句。
5.文中提到:“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在你积累的古诗词中有夏的影子吗?请你写出名句和作者。
四.整体感知
6.朗读课文,填空。
课文开头总括了夏天的旋律是 、 、 的。然后写夏天田野的景色,以草、树的变化和蜂蝶换来了鸣蝉,交代夏天的到来,接着写与 相对比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说明夏天即有收获又了充满了希望,后写夏季 的景色: 、 、 、瓜秧说明夏天有旺盛的活力。又通过写农民繁忙的夏收和秋苗管理,再一次说明夏天的旋律。最后直接抒发了对夏季的赞美热爱之情。
【课堂探究案】
一.文本探究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的感受的?
2.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夏天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语言品析
3.按照下列示例品析课文语言。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沸腾”一词写出了夏天的热烈,该句运用比喻,形象地写从春到夏的过程。
例句:
品析:
4.细读这样的优美句子:“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句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发挥想像再仿写一两句吗?
5.梁衡散文以思想性、议论性见长,其散文语言多叙述和议论,但本文有点特别,以描写居多。许多描写细致生动,富有韵致,如第2段描写的乡野景物,诉诸人的各种感官,以形象性见长。请问:“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性一种磅礴之势,大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这是第二段末尾的句子,应该怎样朗读?“他们肩上挑着夏秋两季”,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拓展延伸
6.语段引用:“你看,麦子刚刚割过……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兑现。”
特点提示:这句话中“挑”,似乎让人听到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举”似乎看到高梁、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匍匐”生动地表现了瓜秧的腰肢抖动,这三句都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同时三句又构成了排比,非常形象地写出了夏天农作物迸发出的旺盛的生命力,表现了夏天的热烈。
四.写作训练:请你也依照上段,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在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中任选一个进行描写,注意一定要抓住景物的特征。
语段仿写:
【课堂检测案】
1.下列各组拼音中,有误的一项是( )
A.迸发(bèng) 春华秋实(huá)
B.酿成(nàng) 主宰(zǎi)
C.曼舞(màn) 细滋(zī)
D.苦涩(sè) 蒸腾(zhēng)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春华秋实( )
(2)轻歌曼舞( )
(3)春日融融( )
(4)秋波澹澹( )
3.下列各句没有运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性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B.天上的去,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C.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遮上了云。
D.“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4.“充满整个百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下面哪些句子体现了这一特点( )
A.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B.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种中性的黄色。
C. (这时她们)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D. 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E.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F.“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重读课文“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 肩上挑着夏秋两季”这部分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5.理解下边加点词语的意思。
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兑现。
秋的终点:
6.课文中指出夏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这里的“前”是指 ,“后”是指 。结合上文理解

,作者是采用 的写法来表现夏季在这一特征的。
7.结合具体语境,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定“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的。
8.文中“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一句,与哪一句相照应?
9.这两段文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后记】(敞开心扉说课堂)

    相关推荐

    13.《夏 感》导学案 13 《夏感》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夏感》学案 人教版语文2012—2013学年七年级上册《第13课 夏感》生本课堂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夏感》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夏感》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夏感》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 夏感》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夏感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夏感》教案 七 年级 语文 课《夏感》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夏感》新课标教案 《第13课 夏感》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夏感》新课标教案2 七年级语文上册《夏感》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13 音乐巨人贝多芬》导学案 夏感导学案 《夏感》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夏感》新课标优秀教案 《夏感》导学案 《夏感》导学案 夏感 导学教案 七年级语文 17《夏》精品导学案 夏感导学教案 七年级河北版《夏》语文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春》导学案(一)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风 筝》导学案 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夏感》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10《论语》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23《散步》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29 狼》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木兰诗》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化石吟》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6《理想》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21《风筝》导学案 《夏感》导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8《人生寓言》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28《女娲造人》导学案 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3风雨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绿色蝈蝈》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18 竹影》导学案 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傻瓜》教案指导 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导学案人教版 夏感公开课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20 口技》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16 社戏》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7《短文两篇》导学案 人教版《夏感》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散步》导学案学生用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表格式教案13(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人琴俱亡》导学案 苏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9《我的信念》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绿色蝈蝈》导学案1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30寓言四则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15《古诗四首》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24《荷叶母亲》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3 丑小鸭》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5 伤仲永》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10 木兰诗》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28 华南虎》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6 黄河颂》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22《羚羊木雕》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寓言四则》导学案1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4 诗两首》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19 观舞记》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山中访友》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25 短文两篇》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11 邓稼先》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学案 童趣·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 人教版七年级下《社戏》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名师导航(13.凡尔赛宫)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21《风筝》导学案(学生用)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7课《夏》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7 最后一课》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22《羚羊木雕》导学案1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27 斑羚飞渡》导学案 《春》导学案(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第一课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26《皇帝的新装》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17 安塞腰鼓》导学案 《夏感》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导学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13 五彩池》 人教版七年级上《散文诗两首》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竹影》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社戏》导学案 《夏感》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教案:《春》《济南的冬天》《夏感》《秋天》 《散步》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22 在沙漠中心》导学案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空城计》教案 七 年级 语文 科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在沙漠中心》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