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高中“文化论著研读”课程目标的问答

小编: :admin

问:文化论著研读部分共有四条目标,第一条谈到了总体要求和教学内容,该如何认识?

答:语文教学从小学到高中,要求学生主要阅读各类实用文章和一般文学作品,在接受教育、感悟人生的同时,也从中学习和掌握一些有关语言学、文章学和文艺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文化论著研读则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阅读各类文化论著,在开阔视野、认识世界的同时,也从中学习和掌握一些有关文化科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阅读范围的扩大和知识领域的扩展,必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产生重大影响。

语文教学从小学到高中,通过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文化论著研读则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研读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各类文化论著的研读能力。所谓研读,就是研究性阅读,它与过去己经学过的积累性阅读、理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整体上看,研究性阅读是一种探究式的学习,它具有综合性、研究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是人们自学和独立钻研、主动获取新知的重要手段。切实掌握研读的方法,提高研读的能力,就等于拿到了一把万能的金钥匙,可以随时打开人类文化宝库的大门,探求自己所需要的各种文化科学知识。

语文教学从小学到高中,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切实加强爱国主义和人文精神的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德修养。文化论著研读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科学精神和全球意识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境界,更好地发挥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这有助于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

本选修系列的内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

问:文化论著具体指什么呢?

答:首先讲文化。文化一词,内涵丰富,定义繁多。据说对它的不同解释至少有160多种。有的涵义非常广泛,如凡是经过人类创造的事物都可以叫做文化。有的涵义比较狭窄,如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我们根据一般人通常的认识,确认: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它的核心内容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各种知识。这些知识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门类,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和建设者,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因为知识就是力量,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列宁《青年团的任务》)从这一点出发,我们的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阶段的教育,应该尽量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使他们能够掌握尽可能多的文化科学知识,这就需要通过文化论著研读课,有计划有步骤地教给学生阅读各类文化论著的如识和方法,培养他们独立探究、主动获取各种文化知识的能力和习惯,为他们日后自学成才和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什么是文化论著?顾名思义,就是有关文化方面的论文和著作。由于人们对文化一词的理解不同,所以对文化论著所指的具体内容及其分类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根据高中教育的特点,结合高中学生的实际需要,我们把文化论著分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个部分,并建议文化论著研读课的内容以社会科学(包括哲学在内)为主,以自然科学为辅。社会科学部分,主要可以选读文字学、语言学、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教育学等方面的论著。自然科学部分,主要可以选读科普作品、科技说明文、科技论文等方面的论著。

为了拓宽文化视野,尊重多元文化,更好地从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中吸取营养,文化论著的选读应该是包容古今,放眼世界。不但要选读古代优秀的文化论著,也要选读现代优秀的文化论著;不但要选读中国优秀的文化论著,也要选读外国优秀的文化论著。这样就可以使文化论著研读课在学生面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璀璨斑斓的文化图景,吸引他们自觉地走进世界文化宝库的大门,并为他们的自由选择提供了更为广大的空间。

文化论著研读课程内容的组织要灵活多样。可以是综合型的论文选编,如中外文化论著选读、中国古代文化论著选读、中国现代文化论著选读等;也可以是分类型的论文选编,如先秦诸子哲学论著选读、中国古代文艺论著选读、外国文艺论著选读等。还可以是专著型的篇目选编,如《论语》选读、《人间词话》选读、《歌德谈话录》选读等。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师资和设备等条件,确定开设适当的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和特长等条件,选修自己最喜欢的课程。问:研读文化论著有哪些方法?

答:文化论著不同于一般实用文章和一般文学作品。文化论著研读也不同于一般实用文章和一般文学作品的阅读。前面说过,研究性阅读是一种探究式的学习,进行这种比较复杂的学习活动,需要综合运用各种阅读方法,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切实有效地开展文化论著研读活动,目前还缺乏比较成熟的系统经验。

近年来,一些实验学校在高中语文教材改革实验过程中,曾经就文化论著研读的方法问题,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他们在研究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理论时,从典籍中发现了这样一段很有意义的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骂行之。这一学,二间,三思,四辨,五行,虽然只是古人对做学问的经验所做的概括和总结,但对我们今天搞好研读,却有不少的启发。实践证明:要研读一篇论文或一部文化著作,大体上也需要有这样一个学、问、思、辨、行的过程,所不同的是我们要有更为科学的理论指导,要有更为合理的方法步骤,要有更为理想的学习效果。基于这样的认识,一些实验学校的教师,把研读的基本方法和一般过程加以概括,大体上可以包括以下五个步骤:

①通读与博采(整体把握,拓宽思路)

②质疑与设间(发现疑难,找出问题)

③比照与思考(比较对照,深入思考)

④推理与辩证(逻辑推理,辩证论断)

⑤实践与检验(以理服人,行之有效)

这些做法,经过初步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供大家参考。研读的具体方法还很多,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条件和学习内容的实际需要,适当选择,灵活运用,不要固守某种固定模式,生搬硬套,简单从事。

研读能力的提高,不但靠各种阅读方法的熟练掌握,还有赖于知识领域的开拓和理论修养的提高。因此,在注重研读方法指导的同时,更要注意知识的扩展和理论的教育。只有把方法的指导同知识的扩展和理论的教育紧密联系起来,研读能力的提高才能有保证,文化论著研读的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阅读文化论著重在整体把握,领会精神,抓住要领,突出重点。要学习一些必要的文化常识,比如各类文化论著的特点和研读方法等。如文中涉及一些专门化的知识,只要大体理解即可,不必过于深究。如研读先秦诸子论著,可选学《论语》孟子《庄子》等,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了解中华文化精神,提高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阅读论著应选择合适的注释本,自主细读文本;在研读过程中可采用交流、讨论、辩论等方式,师生之间相互探讨。可以对论著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对其中的主要观点或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问题进行重点研讨。研读不必面面俱到,一些比较偏僻的知识和艰深的内容可以从略。

问:研读文化论著在思想方法上有特殊的要求吗?

答:第三条目标谈到了这个问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是否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反思精神,是学好文化论著的关键。有了问题意识,才能做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了反思精神,才能做到敢于提出独立见解,与人交流,共同提高。要特别注意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勇于提出疑点,对其些疑难问题应引导学生独立钻研,深入思考,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讲解或辅导。

重研读方法和过程的指导,帮助学生在研读的过程中学会研读。从某种意义上说,研读的过程与方法比研读的结果更为重要。因为研读的结果所得出的结论往往是多元的,也是可变的;而过程与方法却可能反映出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学生真正熟悉了研读的过程,真正掌握了研读的方法,才能具备独立探究的能力,才能鉴别研读的结果是否靠得住。这样,即使发现偏差,也能自行纠正。

检验研读文化论著的成效,主要是看能否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在某些方面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问:第四条目标涉及运用层面,我们该如何理解和操作呢?

答:理论的学习须用以指导实践。学生应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文化问题和现象,形成文化专题,如民俗文化、旅游文化、流行文化、大众传媒、网络文化等。学习用文化论著中正确合理的观点、思路和方法来作出分析和解释,进行有深度的思考,提出对策和建议,参与到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中去。

具体做法上,可引导学生关心并学习调查自己身边的文化现象,探求其历史根源和演变轨迹,讨论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以及社会发展的影响;可根据本地区历史、民俗、文物、古迹等文化资源,设计专题内容,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做调查研究。还可在城市或农村展开社区文化的调查,对社区中市民或村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文化演变等进行分析讨论。

文化专题研讨应注意调查访问与书面学习相结合,现状调查与比较研究相结合,分析研究与参与传播建设相结合。阅读有关书籍,了解关于文化及社区文化的知识和资料;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开座谈会等方式,向社区工作人员、中小学生、市民或村民等进行调查,整理分析资料,写成调查报告、社区建设的建议书等。

文化论著研读是在语文教学改革新理念指导下推出的一门崭新的课程,它为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认真学好这门课,将会对学生思想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产生重大的影响,我们一定要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在教改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成功之路。但是,在初创阶段,要求不能过高。考虑到目前高中教师和学生的实际状况,文化论著的选文,门类不宜过繁,数量不宜过多,内容不宜过深,难度不宜过大。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区别对待,逐步提高。

    相关推荐

    关于高中“文化论著研读”课程目标的问答 关于高中“文化论著研读”课程目标的问答 高中“小说与戏剧”课程目标的问答 高中“诗歌与散文”选修课目标的问答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程说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目标设计 “阅读过程目标评价”的构想_语文论文 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中的文化学研究 构建目标序列优化教学过程_语文论文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与模块理论 〖李其龙〗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目标及教学实施(五)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目标及教学实施(四)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目标及教学实施(一) “语文能力”目标的重新审视——“新课标”语文课程性质观下的目标解读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目标及教学实施(二)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目标及教学实施(三) 中学教育教学研究浅谈中学语文课的目标教学_语文论文 关于高中新课标阅读问题的访谈 研读课文题目,提高教学效果 关于“诗歌与散文”选修课目标的问答 论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_语文论文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语文教学问答 谈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文化观 谈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文化观 关于“诗歌与散文”选修课目标的问答 关于“诗歌与散文”选修课目标的问答 简论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对语文课程设置和课程目标的影响 自读课优化教学过程的六原则_语文论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目标体系 谈新课标教材中“名著导读”的设计 明确目标读写结合_语文论文 课标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目录 面对新课程,追求新目标,强化元认知训练 试论语文课程标准的“语感”观 浅谈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层次_语文论文 对语文新课程高考改革的研究 阅读短文及问题设计的命题依据和标准考试研究_语文论文 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读后感 再论课程论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聚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聚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我心目中的好课标准 《化石吟》课标解读 跨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模式的理论思考 《化石吟》学习目标 谈语文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转换_语文论文 阅读教学中朗读教学研究论文 写作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 我国课程论研究的历史回顾:1922--997 研究性作文教学研究的论文答辩 高考语文《目送》阅读答案 略论语文教学的现代化问题_语文论文 对新《课程标准》中语文性质的解读与思考 语文课程与教材研究的理论观照——评《母语教材研究》 高等师范中文专业课程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整合问题 简化目标──《穷人》教学设计浅谈 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法 整合问题 简化目标──《穷人》教学设计浅谈 [校本课程] 《论语》选读 语文新课程高考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关子新课标中作文教学目标的对话 “小学语文阅读电化教学结构的研究”实验报告(中)_语文论文 初中阶段要求阅读的文学名著目录(18部) 国外高中母语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 语文教材文化的建设和理论研究_语文论文 新课程评课研讨中的最大缺失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国外高中母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一) 国外高中母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二) 语文课程的文化视野 新课程标准解读讲稿 解读《语文课程标准》之浅见 论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公正问题 运用“六化”落实高中语文课程基本理念 对目标教学常规化的思考 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选修课设置的思索 国家课程标准专辑语文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目标导学模式研究 对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存在问题的思考 《〈论语〉十则》学习目标 论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几个问题 语文教学的现代化问题_语文论文 国外高中母语课程标准和理念(下) 口语交际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 新课程试验过程中我们需要常常自问的几个问题 论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角色定位 初中语文阅读之答问题 试谈汉语语法学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_语文论文 学习新课程标准 强化语文实践活动 论语文课程的“言语性”_语文论文 我国大陆与台湾高中语文“文化类”选修课程的比较 《生活化语文教学研究》_语文论文 析谈利用固定程序阅读、强化复习_语文论文 切实加强对语文新课程高考改革的研究 当前初中作文教学必须研究的三个问题_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