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课程改革:在实施中异变的原因与对策*

小编: :admin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实践的发展,课程实施的异变问题已或隐或现地存在,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课程实施中的异变,就是事先设计好的课程理想或预期目标在课程实施中逐渐发生变化,实践层面实施的课程在性质、状态或情形上不同于改革前所预先设计的那样。课程实施中存在两种异变,即超越性异变和衰减性异变。引起课程异变的原因,主要来自课程自身。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尽量促进超越性异变的产生,避免衰减性异变,这是确保课程成功实施的关键。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实施;超越性异变;衰减性异变

回顾课程改革与发展史,我们发现,许多重大的甚至影响深远的课程改革在从改革蓝图转化为改革现实的过程中,在试图实现预期目标的一系列操作之后,改革就面目全非了──偏离或远离了预期目标,甚至有时与预期目标背道而驰。人们越来越发现,课程改革的现实与改革的理想、现实的结果与预设的目标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这个差距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课程在实际运作中经常出现改革没有预设到的变化(异变)所造成的。遗憾的是,这种变化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早期的课程学者关心的主要是如何把课程设计得更好,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课程学界才开始探讨课程实施中的一些问题,但研究局限于目标、组织结构和实施取向等。笔者尽管多年前已经提出课程实施的异变问题,但也只局限于微观的教学过程。本文主要就课程实施中的异变及其原因以及对策作一探讨。

一、课程实施中的异变及其研究

虽然在课程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还没有关于课程实施中异变现象的专门探讨,但在对课程实施的探讨中,异变问题实际上已或隐或现地存在了。

一般而言,“异”是“不同”“另外的”“别的”的意思,“变”是“性质、状态或情形跟原来不同”的意思。“异变”就是事物的性质、状态或情形变成了与原来不同的东西。可以说,课程实施中的异变就是事先设计好的课程理想或预期目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渐发生变化,使真正在实践层面实施的课程在性质、状态或情形上不同于改革前所预先设计的那样。

在课程实施取向的研究上,辛德(J.Snyder,1992)等人将课程实施取向归纳为忠实、相互调适和缔造(Enactment)三种取向。忠实取向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忠实地执行课程方案的过程,强调课程实施者应“忠实”地反映课程设计者的意图,按照课程设计者建立的程序和方法将课程计划付诸实践,检测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标准是预期方案的实现程度。相互调适取向强调课程实施过程本身的变化,认为实施过程是课程规划者与课程实践者之间的相互适应的过程,是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际情境在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等方面的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过程,一方面既定的课程计划会发生变化,以适应各种具体实践情境和特殊需要,另一方面既有的课程实践会发生变化,以适应课程变革计划的要求。缔造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计划只是提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的工具而已,它仅仅是一种课程资源,借助这种资源,教师和学生不断变化和发展,课程本身也不断进步。[1] 忠实取向把课程实施看成忠实执行课程方案的过程,理论上是无视异变的存在的。相互调适取向强调课程实施本身是一个变化过程,它已意识到课程实施中存在异变,而且本质上也肯定了异变的价值。缔造取向认为,课程实施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这不仅承认了异变的存在,而且必将逻辑地将其视为课程实施的本质,从而把异变的地位推向极致。

与此同时,20世纪60年代末结构主义课程改革失败后,传统课程研究体现的“工具理性”的技术导向和追求“效率”“控制”的课程开发范式就一直为很多学者所诟病,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在自然科学实证主义的范式下确立的传统课程开发模式,最终导致课程研究陷入困境。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开始脱离科学主义和行为主义的支配,而转向现象学、诠释学、知识社会学、批判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等多元视角,以图超越实证主义范式的窠臼,重建新的课程理论。课程研究的诠释学取向逐渐成为课程研究的一种重要范式,这种范式超越了目标取向,以过程取向为特色。而课程一旦作为过程,它就意味着进程、运动和变化。这实际上已为认识课程实施中的异变铺垫了理论平台。

二、超越与衰减──课程实施中的两种异变

总的来说,人们对待异变有两种态度,一是否认异变;一是推崇异变。否认异变的理论假设是,用科学、严密的程序设计的课程体系能够而且应该原封不动地、忠实地被执行,并最终达到预定的目标。本质上这种观点认为异变只会给课程改革带来阻碍。后一种观点是推崇异变的。从杜威的“做中学”到施瓦布的实践性课程理论,再到斯腾豪斯的过程课程理论,都强调课程不是预先设计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学生与情境的交互作用形成的。既然课程是在变化与发展中形成的,那么本质上这种观点必然推崇异变,它看到了异变的积极面。

(一)超越性异变

超越性异变是指异变可以带来创新、适应和完善,异变使课程实施过程成为不断完善并超越预设课程的过程。

    相关推荐

    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李其龙〗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及实施 中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深化课程改革与更新教育观念 语文课程改革的理想与现实 语文课程改革的理想与现实 语文课程改革的理想与现实 课堂合作学习失效的原因及改进对策 实施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互动关系 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反思 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反思 基础教育新课改实验中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课堂合作学习失效的原因及改进对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策略 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实践中的点滴思考 课程实施理解、对话与意义建构—— 一种建构取向的课程实施观 课程改革与语文高考 课程改革中的“过于”现象 文言文失分的原因及对策 〖李其龙〗课程评价与课程管理的改革 语文新课程高考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对语文新课程高考改革的研究 教法改革与学法改革的实践 朱佩玲:为高中课程改革鼓与呼 切实加强对语文新课程高考改革的研究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课程改革政策的执行和分析的框架(下) 正确理解新课标,课堂教学求实效——谈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中的问题及对策 教育科研推进课程改革的八大策略 〖李其龙〗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角色 “高考改革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言摘要 高考改革课程改革殊途同归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 对当前中学教学改革实验的思考与建议 课程改革政策执行:一种分析的框架(上) 课程改革误了高考,还是高考误了课程改革 温儒敏:对语文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 新课程改革中的文化学研究 对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几点反思 新课程背景下的“因材施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中学语文教学 浅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改革 相关学科的发展与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上) 相关学科的发展与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下)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变革、困惑与反思 语文新课程高考与我们的对策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面面观(中) 从科举看今天的高考与课程改革 顾之川:对新课程语文高考改革的思考 改革课程评价体系 新课标背景下阅读教学的对话理念与实施策略 课程实施的核心是主体参与 新课标背景下阅读教学的对话理念与实施策略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成效 陶行知课程思想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上) 陶行知课程思想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面面观(上)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面面观(下) 谈谈后进生探因与矫正对策 农村孩子厌学原因浅析及对策 晨读改革的创想与实践 论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素质结构 写作的个性差异和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改革难题及对策对策之一:课堂越活越好吗?_语文论文 中学生对作文产生消极心理的原因及对策_语文论文 高等师范中文专业课程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论解释学视域中的课程实施 激活美术新课堂适应新课程改革----浅谈对美术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谈“因材施教”的历史演变及现实意义 面对新课程改革,高段教师应做些什么 语文课程改革的十大关系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现代教育技术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 课程改革的难题及对策分析之九:学生真的“两极分化”了吗?_语文论文 从语文教学改革的历程看改革的紧迫性 做实课程改革,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论解释学视域中的课程实施(上) 语文课程改革十大聚焦 论解释学视域中的课程实施(下) 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喜和忧 语文课程改革十大聚焦 初中语文实用文教学现状、成因及对策 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喜和忧 语文教育与课程改革理论前沿考察 当代社会文化转型与语文课程改革 新世纪初期的语文课程改革 高考制度是课程改革的瓶颈 语文课程改革十大聚焦 语文课程改革十大看点 朱慕菊谈实验区课程改革热点问题 新世纪中学语文教学的变革与实践 对《语文课程标准》的三点异议 对有有天赋的学生的施教对策初探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材改革的历史及当前存在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对“体验”的定位与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新课程选修课程的特点及实施困难